2024年8月19日星期三 🌤

爷爷的锅和灶台(二等奖)

发布日期:2024-08-28 09:47:30   浏览量 :284
发布日期:2024-08-28 09:47:30  
284

爷爷的锅和灶台(二等奖)

□城固县第一中学高一(8)班:徐田影

□指导老师:龙文瑞


锅和灶台都是居家必需,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爷爷既没有锅,也没有灶台。

落日的余晖穿透爷爷家破旧的绿玻璃打在掉了皮的柴房墙壁上,光影斑驳,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锅靠着锄头静静地躺着,墙角湿哒哒的苔藓长了一圈,这口旧锅是爷爷的宝贝,连同家里的那块旧灶台,说什么都不肯卖了换钱,拆了铺田坎,一锅一灶就静静的。在余晖里笑着,随着时间一起趟过岁月。

上世纪50年代,爷爷刚8岁,作为地主的孩子,打土豪无疑是一场灾难,一夜之间家里穷的叮当响,长得瘦弱白净的爷爷也不得不撑着小小的身体参加集体劳作。“娘,我想吃肉。”尽管一家几口人都劳做在田坎上,可仍然耐不过没种过田,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穷。无可奈何之下,爷爷被送到了国营食堂当学徒。听爷爷说刚开始去的时候,每天只能端端盘子,洗洗菜,那时的汉中市啊,交通并不发达,汉江河也没有进行专门的处理,爷爷被分配去负责材料的采购,听爷爷说有一回正走过山坳,刚下过雨的地面湿唧唧的,黄土粘着一团结着疙瘩,一个不小心便连带着一大包菜摔进了坑里。后来,爷爷终于正式开始了做厨师的生涯,爷爷的师傅郭老头给爷爷找了一个小小的铁锅。爷爷说在那个小小的铁锅里,是当时生活的希望啊,终于不用害怕饿死了。现在的我,听起来依然觉得荒谬,可当我真正的翻开史书,了解那段历史时,我才懂得了爷爷的心酸。

时光荏苒,指针跳转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爷爷凭着一手做饭的好手艺,顺利娶妻生子,当上了生产队队长,只是那一口当学徒时的小小的锅,还留在家里的露天厨房。在市政府的城区规划建设下,爷爷把家里的老房子搬到了路边,作为党员应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爷爷又背起一口新的铁锅,毅然决然的去了广东,在广东一呆就是数十年,直到后来,爸爸长大成人,娶妻生子,爷爷便回乡务农,收起了锅也收起了手艺。

时代嬗变,晷刻难移。那一年,弟弟呱呱坠地,家里也换上了电磁炉,夏日槐荫下尚且五岁的我听爷爷说“当初只有85千瓦发电厂建成供电,简直和没有差不多,而如今家里用得起电磁炉,电冰箱,电饭锅,电灶台,妞啊,现在条件好了,你要好好读书啊!”

那时的我尚且不懂发展之大,变化之大,只懂得些读书写字的道理。现如今每每深夜奋笔于台灯之下,都不禁感慨起汉中市电力发展之迅速!

2019年,汉中市委下发了天然气改造的文件,老家烧火用的小厨房被改造成了柴房,爷爷自己建了一个贴满瓷砖的干净的新灶台。每天放学回家时,灶台吐着蓝色的火舌,锅内氤氲着一份家的气息,热气腾腾的白米饭,饱含着一家人的爱意,饭桌上,爷爷说起天然气来,眉眼间充满了笑容。

现如今,汉中市已经不再是那个封闭贫穷的小城市了,一条条宽敞的油补马路通向四面八方,一道道干净的河流流入村庄,天然气顺着黄色的管道通入百姓的家里,傍晚降临,黄的、红的、白的、紫的、蓝的,各种颜色的灯光一起亮着,显出一个活泼可爱的汉中来。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再回老家,道路旁是排排整齐的松,棵棵青葱的灌木,多多娇艳的花,柴房里,那个锈迹斑斑的铁锅依然静静的躺着,只是那青葱的绿苔,显出生机活力来,继续讲述着锅和灶台的故事。

爷爷的锅和灶台,它已经是我们这个家文明的符号!

助营销
/ PUSH PRODUCT
传口碑
/ WORD OF MOUTH
树品牌
/ BUILD BRAND
推产品
/ PUSH PRODUCT
翼传媒网
TEL:0916-8818872
邮箱:yuanliuw@qq.com 641362069@qq.com
客服QQ号1:2733041880
客服QQ号2:2256025272
版权所有: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号:陕ICP备2024049648号-1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天汉大道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