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风华,盖因这一江清水(二等奖)
□汉中市实验中学八(4)班:赵培言
□指导教师:张 筱
浦上柳,江畔风,荷衣映水叹平明。杨柳春风知莺语,飞絮濛濛,挑动一川烟草。独自彳亍在汉江堤边,看着远方的流岚风起,听着耳畔的桃花细雨,不觉间,便沉醉在了这树渺云白,玉奁春深里。
忽地,想触摸一下这裹着时光的流水。我虚踩在草甸上,微微探身,掬起一捧江水。一刹那,伴着滑如锦缎的水珠从手心轻轻划过,我似乎也融入了水中,与时光的记忆融为一体。看着浅青色与琉璃白相交织的水,从手掌中,一滴一滴,一串一串,如珠落玉盘一般坠入水中,我的思绪,也随着一圈一圈泛起的涟漪,流向远方……
儿时,一直认为故乡的水是平庸的。
她没有黄河壶口的雄浑古朴,没有杭州西湖的钟灵敏秀,没有金陵秦淮的阑珊灯火,更没有长江三峡的素湍清波。她,似乎只是这么一江平庸的水,平淡素雅,婉转悠闲。似乎这么流动了千年,亘古都没有改变她的容颜。
但,这真的是她真实的,最本来的样貌吗?
我于汗青中追溯,于历史中寻觅。偶然发现,她的模样,裹藏在历史的风云,宛如一颗明珠,纵蒙了时光的尘,依旧令人魂牵梦萦。
原来,就是这一江水,哺育出了“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踏梁州”,哺育出了“汉中沃野如关中,四五百里烟蒙蒙”,哺育出了“芳气清闲轩”的汉中清茶叶,哺育出了“蜂蝶戏流金”的油菜花,也哺育出了有“西北江南”之美誉的汉中。
原来,就是这一江水,哺育出了张骞,哺育出了李固。使其一个在长云漠漠的塞外出使河西走廊,一个在宫阙朱阁间辅佐将相帝王,共同营造了“汉家三百年天下”的盛世堂皇。
原来,就是这一江水,哺育出了陆游,哺育出了“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哺育出了他晚年对于大散关的留恋,关于汉中的数十首诗词,也哺育出了他铁马冰河般的向往与回忆。使这座城,这江水,与放翁的记忆联系在了一起,共同见证时光的痕迹。
原来,就是这一江水,哺育出了刘邦,哺育出了其百万雄兵,在汉中一隅,饮马长河,雕弓执策,磨剑百日,只为一夕,只为征平天下。他冲出汉水,杀楚三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和楚国正面相争。终与项羽一争天下,战旗翻风,画戟横空,马嘶不断,鸣笳声残。终于垓下一役,千里围伏,四面楚歌。直杀得项王乌江自刎,不还江东,方肯罢休。当他登基后,仍然不忘汉水,不忘汉中,乃以“汉”为名,建立汉朝,与其麾下张良,韩信,曹参等一众文臣武将,共同创造了汉家天下,创造了汉文化,也使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之巅。
这,真的是汉江吗?真的是那个清雅平庸的汉江吗?
是的,纵裹着那么多的雄壮与厚重,载着那么多的诗词与回忆,她仍是那个汉江,仍然是故乡最美的汉江。它的美,不在于外部形态的绮丽或雄奇,不在于江上涛声的浩大或婉转,更不在于庸人自扰的虚名虚号,而在于经历数千风雨仍灼灼其华的文化,在于沉淀了无数人记忆仍然清澈空灵的江水,在于经受了历史的堆砌仍然保持原来的模样,更在于它的一颦一笑里,有我们的回忆,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文化,有我们的骄傲,有我们的方向,更有我们的故乡。
伫立良久,感悟颇多,目对春潮,乃作一阙《念奴娇》:
少年不识故乡水,凭栏独倚此高楼。千古兴亡何处是?勋业多少优游。柳外斜阳,池边归鸟,春雨绿矶头。画角声断,汉江无语东流。却忆刘郎当年,雕弓执策,犹在此地封侯。长河饮马意悠悠,清风约楚云留。宝镜难寻,碧云将暮,掩卷看《春秋》。杨花絮起,竟是恁般新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