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而生(三等奖)
□宁强县第二中学高二(4)班:李艳芳
□指导教师:周小凯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
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
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而达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谐;如果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冲突,达不到平衡,也就无所谓和谐。这也就是说,和谐是把“杂多导致统一”、“不协调导致协调”。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重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包括“和生”、“和处”、“和顺”、“和洽”等。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虽屡受摧折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衰,强调“和”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音律和谐,必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人与自然和谐,必将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报告强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近年又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其核心思想都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显示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
无庸讳言,我国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但最终,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给和平与发展既带来难得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就需要全社会、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众志成城。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齐心共奏和谐声,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力量,贡献新智慧。
和谐不是强行的,而是顺其自然的。什么年龄说什么话,年轻人的和谐与老年要求的和谐也是不同的,只要是他们能平和共同做的事情就是和谐。
一对青年男女的和谐也许是浪漫中的激情。一对中年男女的和谐也许是默契中的满足。一对老年男女的和谐便是关爱中的体贴。只有“和谐”才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旋律。不和谐的生活不会产生共鸣,无法演凑生活美好的乐章!
有一个成语叫“路不拾遗”,其出典是:唐朝有个人路经武阳,遗失了一件衣服,走了几十里路才发觉,心中很着急,当地人劝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一定找得到。”那人半信半疑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自己的衣服。这件事越传越广,人们就把社会风气好,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路上遗失的东西也没人捡拾形容为“路不拾遗”。
同样道理,面对大自然,我们也要知敬畏,不可逆天而行,而是要顺天而行,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中国文明全面发展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