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那棵柿子树(三等奖)
□南郑区高台中学高二(11)班:李潇
□指导老师:潘博
幼时曾随外婆在乡下住过几年,泥檐下、草垛旁、篱墙外、小河沿上,柿子树无拘无束地伸展着枝丫。它树干不粗,但树冠很大,叶子浓密,呈墨绿色,叶面向着天空,像是渴望着什么┅┅
每逢柿子树挂果,树荫里隐藏着的青色小柿球着实惹人爱怜,伸手摘下一个来,用火柴梗一穿,便是一个小陀螺,几个孩子围在树下的石桌旁,足足能转上半晌,乡村孩子的玩具都是就地取材而又充满想象力。
柿子树朴实腼腆,高大的树冠撑起了自己的一方天地。柿子树有着自己的性格——安静、沉稳。印象中的柿子树总是不拘一格,自己默默地生长茂盛,用自己累累硕果打动着别人。我爱柿子树,爱柿子树的朴素,爱柿子树的内敛,更爱柿子树与人、自然、生态的和谐。
柿子树是无私的。老家门前的院子里就有一棵柿子树。寄居乡下的那些年常能吃到外婆亲手做的柿饼,柿饼的做法很简单,需要将成熟的柿子晾晒。最令人兴奋的事情就是爬着竹梯,站上房檐,把装满火红柿子的簸箕放在屋瓦上。站在屋顶放眼望去,一片金黄的稻田,一带明澈的小河,一团紫色的芦苇,一条土黄的田埂┅┅还有一个拄着拐杖的外婆,站在檐下,满脸焦急,用拐杖“笃笃笃”地敲着地面,朝着我喊:“瓜女子,还不赶快下来,当心摔着!”每每在吃着挂着柿霜的柿饼的时候,在那又香又糯的咀嚼和回味中,外婆总会一遍又一遍地诉说着那个古老的故事——这棵老柿子树曾经救了我们乡下人的命。是的,贫困年代这棵老柿子树不知给了多少人温饱和香甜,而柿子树至今仍在默默无私地奉献着,老柿子树已经和家乡和谐地融为一体。
盛夏时节,这棵柿子树茂密的枝叶向四周伸展开来,像一把巨大的绿伞为人们挡住炙热的阳光,洒落一地清凉。午后有从田间劳作晚归的庄稼人,都会在柿子树下停住脚步,放下农具,找块石头坐下,抽上一袋烟,聊聊当下庄稼的长势,说说谁家儿娃娶了一房俊俏的外地媳妇,摆摆哪家又买了一辆新车┅┅夜里,外婆会拎来两把外公亲手做的藤椅,放在树下。皎洁的月光透过叶隙洒落在地上、身上、石桌上,微风拂过,树影斑驳,伴着虫鸣、蛙声,我偎依在外婆怀里,静静地听她回忆那逝去岁月┅┅
秋色浓如酒,红叶映碧流。到了柿子成熟的季节,那棵老柿子树格外耀眼,仿佛焕发了青春,活力四射,撑着浓密的树盖,枝干上挂满了火红火红的柿子,如同一个个火红的小灯笼,带来了丰收季节的欢快。大人们拿着夹杆,在树下小心地夹柿子,小孩们则挽着篮子仰着头,满眼期待。偶有柿子掉下来,落在地上砸得稀烂,引得人们一声惊叫,随即又畅快地大笑。成熟的柿子皮薄肉糯、香甜鲜嫩,让人垂涎欲滴,有时候快乐就是如此单纯而简单。
上学离开家乡后,我很难再看到柿子树了。每每在梦里见到家乡的那棵老柿子树,我都会欣喜好几天。家乡的柿子树似乎成了我生命中的曲谱,谱写了我与柿子树的相惜不舍的生活。柿子树与自然和谐地相处,充实而多彩。不经意间我也从柿子树中读出了人生的几种生命状态——沉稳、自由、善良、洒脱、坚韧。这也不正是家乡人,也汉家人的品格吗?即便是在冷风细雨的深秋,它树冠稀疏,一地落黄,却也不失轻灵秀逸,不需要任何点缀,自由洒脱。隆冬,老柿子树承着冰雪,迎来寒风,默然忍受着孤独,坚韧地守望着春天。
我深爱着柿子树,欣赏着柿子树,阅读着柿子树┅┅柿子树则始终静默不语,任岁月刻下一道道完美的年轮。它和我和谐地相处着,教我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它和家乡和谐地相处着,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它和大自然和谐地相处着,点缀着这一片绿水青山……
当一切终将走远,当生活的缤纷色彩使我眼花缭乱,当生存的压力让我焦虑疲惫,只有你——家乡的那棵柿子树,静默地守望在我的身旁,替我解读那世路风雨,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