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城市建设中的乡愁(二等奖)
□陕西省汉中中学高二(2)班:杜郑念一
□指导老师:赵克东
我眷恋着十里青山卧云边,眷恋着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我亦慕叹着那大漠风尘日色昏,慕叹着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但随着城市建设与发展,再让人留恋的风景,只要一声呼唤响起,那些爱意便溃不成军——那行走在城市建设中的乡愁啊!
我是故乡山水自然孕育的孩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周的逍遥境界也可窥得一二。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山野于我,却是最具情致的境域。如神祗借道,我总是醉心于穿梭山野幽林。盛夏山林翠华匝地,遮蔽骄阳流泻似火,其间鸟语声声,淅沥如珠落叮咚,仿佛自己便是那偶来松树下,高枕石而眠的隐士。不仅如此,山野于我而言,最接近古人的时间轴。在这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不只是浮现在古书篇章;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也不只是一代才子的偶影独游。山依旧是山,水依旧是水,世道更替,情怀亘古。我并不是无感城市建设中的变迁,只是至此,骤然勾起回忆。
我不喜欢一些城市,因为他们千城一面。栉次鳞比的高楼,冷彻得再无灵气。曾一度在梦中见万物生长覆盖铁塔,大厦化为楼阁,城市变若山峦,恢复往昔幻想时,我竟激动到惊醒。这是个哀而不伤的梦,所幸梦醒我在汉中。高楼林立中,古汉台镇守着汉王朝的威严气魄;康庄大道旁,拜将台屹立着汉家的求贤尚德;重峦叠翠间,石门栈道牵系着汉人的智勇无畏。现代文明城市建设,我们拥有的,不是对古韵追求的聊以自慰,而是历史赐予的骄傲,是洪荒逆流般的自豪。
因为生长在这片土地,我们不会忘记自己与之相系的命运。汉中跨越历史沧桑,洗尽铅华,凝聚矗立天下汉人的灵魂。建设这座城市,我们心之所念,行之所为,亦是守护天下汉人的溯源,等候千万游子归家。然游子乡愁之情深意切,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消减。
曾在汉中新闻里看到这样的报道,鲐背之年的老者,少时便离开家乡汉中,饱经人世风霜,曾离开故国,前往苏联,再后来定居北京。几十年未曾回过故乡,阳春之初,终于下定决心回乡省亲。走在街上,他欣喜如孩童,张望着周遭的一切,感慨城市建设之中变化的疾壮。在汉江边休憩伫立时,他遥望江水,竟老泪纵横。一时间,我明白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怎样一幅令人感情系之的画面。老者说,他从未想过汉中变化会如此之大,实在令人感动。即使将来无法回乡,也已满足。随行闻之无言,唯潸然泪下。
久未归家的游子感叹欣慰故乡变迁,而我久居故里,却没有留意汉中的变化,着实惭愧。兴汉新区——仿若瞬息间,一座新城崛起于城北之隅。我竟似持蠡测海,不知汉中的发展有如此迅猛之势。有幸见过工程规划图,才知道每一条路,每一座桥都有它对应的汉文化符号。行走傥骆道,似能看见刘秀大战王莽,似能看见刘备练兵御曹;驻足汉乐府,仿佛有琴声婉转,笛音似珠落,一时间,柳娇花艳露不惊;张骞风情街前,放眼大漠千里,驼铃不绝,国威一路西扬。恍惚之间,竟不知自己看见的,是千年之前的盛世之况,还是不日之后的汉魂弘扬。城市建设之中,机器轰响,齿轮齐转,续写着人文历史的辉煌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城市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尤其是文明城市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大汉、大绿、大水”——兴汉新区的总体思路便体现了对总书记号召的切实响应。同为城市建设者,我们守护的是自己的绿水青山,我们传承的是厚重的历史故事,更是行走在文明城市建设中,那浓稠的乡愁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