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志
自定内容
汉中时间
文章评论
最新点评
更多点评 发表点评
发表评论
您的评价
差(1) 一般(2) 好(3) 很好(4) 非常好(5)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看不清?更换一张
匿名发表 
 
文章正文
杨菁散文随笔选(三则)
Published:2018-09-28 08:32:04    Text Size:【BIG】【MEDIUM】【SMALL
杨菁散文随笔选(三则)
诗人档案:杨菁,女,陕西汉中勉县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汉中市诗歌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诗集一部、散文集一册。现供职于教育系统。


读书是一场自我教育的长征

十多年前,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全家五口人,除了母亲而外,步入中年的父亲,八十高龄的爷爷,行将毕业的姐姐,还有一个尚且还是中学生的我,每人手捧一本书,在同一个屋檐下,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房前屋后的树木、山峰,像是婴孩的襁褓,温柔地将我们包裹,院子里有正在开放的各色花朵,菜园里新鲜的菜叶在雨滴的擦洗声中正努力生长,我怀抱书本,禁不住在心底吟出这样的诗句:

爸爸的手里有一本书
爷爷的手里有一本书
姐姐的手里有一本书
我的手里也有一本书
妈妈的手里没有书
她的书籍很特别
只是静静地坐着
望着我们

很多年后的今天,每每回忆起那样的场景,内心依旧幸福无比。我把当年那首从心底流出的诗句,给它重新命名为《幸福时光》。
的确,能够安安静静读书的日子是幸福的,更何况这是全家人一起不自觉的行为,在今天看来,更显可贵。
爷爷一生康健硬朗,门口的藤椅,桌上古老的茶杯,用布子不断擦拭的老花镜,那些泛黄的书页,以及每天午睡起床后随口吆喝哼唱的调子,是他老年生活的全部。后来的后来,他在即将进入九十岁生日那天,安然离世,没有半点痛苦。而几年后,我和姐姐相继毕业,工作,结婚,生子,这种关于读书的习惯,依旧有增无减。退休的父亲,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便是寻找书店,仿佛只有手指触摸到那一本本各式各样的书籍纸张,所有单调重复的日子才算有了着落。
而我,在儿时父亲带回来的各类报刊杂志的引领和熏陶下,渐渐成长为别人眼里文艺女青年的模样。 中学时代的业余时光大部分是在三毛和路遥的陪伴下度过的,等到进入大学,在图书馆浩瀚的思想海洋里,我结识了里尔克、康德、黑格尔、萨特、加缪、海德格尔、弗洛伊德、阿德勒等等一系列国外不同思想领域的先驱们。大学四年,以及之后的生活,因着这些思想者的陪伴,我的独处和孤独变得意义非常。
这么多年,坚持阅读,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欲罢不能的事情。以至于几天不读,几天不做读书笔记,整个人像是丢了魂,做什么都难以安静,烦躁异常。而每当我抛开日常琐事,回到房间,收拾一下屋子,以爽洁而自然的心情坐下来,打开一本书,听某位神交已久或一见如故的作者说话,或将他们的言说记录在属于自己的纸张,听自己的心跳声,感受时间的悄然流逝,我会慢慢进入一种叫做安宁的境地。待到夜幕降临,窗外的青山绿水只剩斑驳黑影,我平静而充实地合上书本,躺在床上,等待那些醉心的梦境降临,那时候我会悄悄地告诉自己,这一日真心没有白过。
这些,都是书籍带给我的秘密和心事。
很多时候,我们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感受早已被世上其他某个人精彩地说出了,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你也终于明白:自己的所思所想并非独一无二,你没什么特别,也没什么了不起,你知道的非常少,你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所有的书籍教给我们的就一件事:你不要自以为是。 
道家讲无为而治。读书如此,很多东西都是如此,看起来毫无用处,事实上它在成全我们。每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都知道, 这个世界上,凡是跟功利有关的事,于心灵,你只可以喂饱它,却不能滋润它。 读书虽不会为你的物质生活增添什么,但会让你明白,自己是怎么样走到今天,如何更好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怎样活得更加坦然。 
这些年,所有我读过的书,陪我度过了人生最为艰难的时刻。它们总是能够促使你不断认识到自己的贪心、急躁、恐惧。知道这些以后,你再回到现实生活中,在为人处事上就会有一些不同。平常的咄咄逼人可能会收敛一些,平常的予取予求可能会稍微少一点点。这就是阅读教给我的自我反省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注定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战士远征般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始终,因为毕竟人无完人,我们只能无限的接近完美,却无法抵达完美。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白岩松的深情抒写:
—— 如果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多多读书,能够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能在这里慢慢找到幸福感,并且找到自己的话,中国就会变得更好。也许读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读书可以改变很多,可以让我们一个又一个人变得更好。
当我们一个又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时候,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学生时代:那些蹭书的日子

零五年,我在西安求学,大一一年,我所在的大学因校本部正在扩建的原因,将大一新招的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新生安置在西大街的一个临时租地,左有城隍庙,右有回民街,再往东走几步,就是西安最繁华的市中心所在地——钟楼。这给我们这些终于挣脱高考黑色七月的新生们得以“为所欲为、扬眉吐气”的契机,课余时间,大家争分夺秒进网吧,赶夜场,交朋友,谈天论地,忙的不亦乐乎。 
我在连续和同班好友赶了几次“夜场”之后,越发觉得无聊与空虚,感觉大好的时光泡在网吧,做着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着实是浪费生命。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内心空空荡荡,那种纯粹的虚无感,让人难受的想掉眼泪…… 
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进书店的,这个位于钟楼东北角,曾经是西安地区唯一的书店和西北最大的书店——新华书店。我总是这样,思维老是跟不上自己的脚步,心里似乎正在想着别的事情,脚下却先行一步了。 
印象中,那是进入大学之后第一次走进书店。
原本,位于城市的中心,熙来攘往的人群,嘈杂的人声,各个店铺劲爆的音乐,再加上商家疯狂的叫卖,这里似乎没有一个可供安静的去处,但是,当我走进书店的一刹那,那种突然从闹市走进安宁的感觉,犹如夏天烈日炎炎之下,你一下子走进了清凉的空调房,让人不由得神清气爽,脑子清醒了大半。
书店里书多,人多。有的游走在各个书架旁边,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的则随地坐在书架前,沉浸在文字带来的悲喜和欢欣中;还有的则在自己喜欢的档区内翻页驻足,看的入迷了,竟然一动不动;更有甚者,则坐在通往书店二楼的台阶上,一头扎进书海,旁若无人,怡然自乐……
这里静悄悄的,除了偶尔响个手机,或者有买书者在前台付款的低语声,剩下的就是翻书的“刷刷”声。
这样的气氛实在久违了,它似乎有一种魔力,有一种磁场,让你忍不住尽可能想与之靠近、融合。
记得很清楚,我顺手拿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厚厚的诗歌年鉴,而更为巧合的是,我在随手一翻的瞬间,便有一首诗歌直入我心,题目和作者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内容大体是这样写的:

我知道死者不在乎这样一叠纸钱
他们视金钱如粪土
游走在虚无之上,远望人群
露出一丝鄙夷的表情
他们没有家园
全都是孤魂野鬼,放荡不羁
不受任何束缚
所有包袱都已赐给人间
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死者
以微薄的贿赂乞求庇护
让心得到无限安慰
在这样一大片荒山野岭
千百年来埋人的土地
微风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
有如鬼的足音
我倔强地呼吸
借以掩盖心跳的频率
暗藏与生俱来的胆怯,对死亡的恐惧
关于他们的生活我一无所知
只能做出各种无谓的想象
看纸钱在火中渐渐成灰
看自己像轻烟一样孤独飘散

我几乎是带着极为激动的心情来读这首诗的,因为这使我想起了在老家,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和春节,父亲总会带着我,给已故的爷爷奶奶上坟,烧纸,磕头。而我一直以来,都不太清楚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我只能靠着自己的想象,想象他们能够看见自己的孙女在人间的一切,关键时刻,或许他们会给我保佑。
说不清当时为什么这首诗能够如此吸引我,以至于我读了一次又一次,在心里念了一遍又一遍,并且很快记住了大概。
更为奇妙的是,这之后的每年到了祭祖烧纸的时刻,每当看着纸钱的火苗不断往上窜时,那一年的那一天,在西安钟楼的新华书店,我读到的那样一首诗的诗句,像一首歌的旋律,总会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反复,挥之不去。
兴许是天生对诗歌有着特别的偏爱和敏感,在书店,我一下子陷入了诗歌的漩涡而不可自拔。还是古语说的好:“书非借不能读也。”这种通过随手翻阅的方式,我了解了现当代诗歌的大概,并对一些极具代表性的诗派诗人及他们的优秀诗作捻熟于心。给我影响较大的当属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派的诗人,如顾城、北岛、舒婷、芒克等等,还有国外印度诗人泰戈尔,以及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等等。
这也给我增添了自己的小心思。自从第一次进入钟楼的新华书店,那之后的每一天,只要一有时间,我都会独自一人,跑向这里,很显然,我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自留地。但是,我跑向这里,除了我自己,我的衣兜里还偷偷带着小小纸张和笔。
这使我感到惶惑不安,那种面对精彩的句子和语段,既想让它们留存在属于自己的纸张,但又害怕店员发现我将我赶出去的尴尬,我总是战战兢兢、如饥似渴,总想在每天有限的时间里,翻阅更多的书籍,读更好的文字。事实上,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大一一年,店员们都在以一种极其开放和宽容的姿态,来接纳我这个一无所有的穷书生。
美国作家谢弗曾在她的《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一书中这样写道:
——“阅读的可爱之处:书里的一件小事引发你的兴趣,引领你去看另一本书,而另一本书中的另一件小事又引领着你去看第三本书。一切成几何级数向前发展,一眼望不到尽头,全过程都是纯粹的享受。”
就这样,我在这种纯粹的享受中,充实而美好的度过了我的大学一年级,直到进入大二,我们文学院全体学生搬回太白南路的校本部,那里的图书馆建筑宏伟、藏书丰富,我也就结束了那段在钟楼新华书店蹭书的日子。 
再后来,我也出版了自己的诗集、散文集,每每想起大一一年,自己偷偷跑去钟楼新华书店蹭书的日子,更多的是感念、感恩、感慨。
现在,尽管家里的藏书很多,电子书也亦是唾手可得,但是,我却再也找不到当年在新华书店里读书的那种真味了。


写诗是一种自我治疗与宽慰

大半个月时间没有写诗了,而半个月前刚刚完成的组诗——《拯救是自己的事》,却是在我持续一周、极度失眠的痛苦下写成的。这或许恰恰能够说明,对我而言,为了某种情感的宣泄,或是某种诉说欲望的渴求,一首诗从它最初的萌发,到从浩瀚的语言文字中,下意识地选择、拽出某些词组,并最终将它们定格在那些仅仅依靠直觉性所设定的分行句子里,我所谓的诗歌由此诞生。
从高中时代不自觉写下第一首诗歌开始,到后来的大学时代、毕业工作之后,时至今日,贯穿我所有诗歌内部核心的,始终是关于人生、生命的思考,即人为什么要活着?或者说,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何价值?有何意义?
这些所有关乎人类终极价值与意义的追问,是哲学和文学的永恒追问。而当我和许许多多前辈古人一样,不由自主地在这个苦苦思考和焦灼的过程中,那些精神上片段性的疑问、纠结、苦痛,便产生了我与诗歌最好的缘分。它以温厚的臂膀,将我的思考定格,将我的疑惑、焦虑、苦痛,全部揽进它的怀抱,给我温暖,给我慰藉,给我寻找答案的路径。
苏童说,“很多时候,人所遭遇的不是幸福,也不是愤怒,而是某些灰暗的不适感,无论怎样的倾诉和排解都难以清除这种不适感。所以,不妨视其为另一种生命体征,或者是一个隐秘的入口,带你进入思想的通道,最自然地研究‘我’与社会的问题。人的精神财富,不是由幸福或愤怒堆砌,而是将生命的种种不适,写成自己的药方。”
很喜欢“药方”这个词。一直以来,我所认为的写作,都是一种自我治疗。写作的过程就是自我治疗的过程。
作为一位诗歌写作者,内心超乎常人的敏感,使其在生活上会遭遇甚于他人的重创,内心的某些隐秘情绪急需通过独有的方式倾泻而出,而诗歌便提供了这样的出口。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直以来,我的诗歌总是跟孤独、忧伤、绝望这样的阴郁和幽暗相生相连,而更为奇妙的是,我总觉得靠近这些,会感到安全,就像在阴暗的天气里行走,更感到稳妥一样,它能把自己整个人都打开,赤裸裸的面对生命中的焦虑、悲伤、苦痛,并以诗歌的形式,让它们得以流出和宣泄。雨后的大地,是人类洗过的良心。就像一位大哭一场的人,灵魂得以受到洗礼,内心恢复常人的平衡、冷静、理智,不管昨日遭遇怎样的绝望,但是今天,当你打开门窗,一切都将美好如初。
写作的欲望包含着对生活的绝望,而当我们写下绝望,我们将会看见希望。一直坚信,对于我等这样悲观的理想主义者而言,写诗便是以消极来抚慰消极,以悲观来振作悲观。当我写下孤独,我就离这个词越远,当我写下哀愁,我就离快乐越近。诗歌不能救人,不能治病,但它是救人和治病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不得不说,一直以来,诗歌于我,像是一支支镇静剂,将我每每从烦躁不安和焦虑的负面情绪中,一次一次拉向正常的生活轨道。是它让我更为深刻的体会孤独与绝望,也是它让我更为清醒的面对现实。它使我乐观而不盲目,悲观而不绝望。沮丧过后,依然能满怀憧憬与希望,沿着生命的沼泽,勇敢向前。
李汉荣老师曾在他的诗集里写道:“写诗就是祭奠诗,也即是说,诗就是对它自身的祭奠。我们写下的并不是那首诗的真身,而是那首诗的遗容,诗就是这样阻止着时间的流逝,将我们定格在一个肃穆而神圣的时刻。”
是的,写诗是对时间的对抗,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用诗歌的形式来祭奠生命中每一个心灵最为重要的时刻,我们写下的无奈与哭泣,恰是今天的勇敢与坚强。那些诗歌所定格的遗容,恰是今天我们在为生活这艘大船所累时,为之前进的动力。
所以说,真正的诗人,在现实中,才是最为懂得如何过好每一天的人,因为对时间的敏感,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恐慌,才使得他们迫不得已、身不由己的一次次启程,一次次返航,一次次拿起手中的笔,将生命中经历的种种留存。
阳春三月四月是汉中油菜花海怒放又凋零的季节,很快,它将在不远的夏季未至之时,完成这一轮生命的始末。如果说因为镰刀的无情,油菜才拥有了成长的最终意义。那么我们人呢?如同刘亮程所言,其实人的一生也像一季庄稼,熟透了也就死了。一代又一代人熟透在时间里,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在这生命的大荒芜里,在这时间深处的无边金黄中,我们像农夫一样,各自挥舞着镰刀。谁又是最后的收获者呢?
但愿能有某种永恒,带领我们超越时空。而诗歌恰巧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最后的收获者,将会属于真正的诗人。

广告位
自定内容
数据统计:
 
自定内容

汉中翼传媒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脚注信息
自定内容

汉中高端生活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 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