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志
自定内容
汉中时间
文章评论
最新点评
更多点评 发表点评
发表评论
您的评价
差(1) 一般(2) 好(3) 很好(4) 非常好(5)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看不清?更换一张
匿名发表 
 
文章正文
君不正臣投他国,为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要求君臣要相互尊重
Published:2018-11-01 10:03:53    Text Size:【BIG】【MEDIUM】【SMALL

有一句话叫“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有人说,这是孔子说的。其实,查遍《论语》及与孔子相关的典籍,似乎并没有找到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出自《封神演义》里,还只有前半段。)
不过,虽然孔子没有这么说过,但是,他说过与这个相关的话。比如《论语》中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样的话。另外,孟子更是鲜明地表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儒家的经典中,君臣关系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如果君王对待臣子不好,君王不走正道,臣子可以选择不忠于君王。
但是,这样一种思想,在后世却发生了完全的改变,成为了大臣对君王的绝对服从。当君王猜忌大臣,想赐大臣于死地的时候,大臣除了说一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外,他就只能闭眼等死了。而且当君王要赐死大臣的时候,一般大臣还必须跪下谢恩,这是多大的讽刺!
这种观念在后世越来越严重,以至于根深蒂固地深入了君王的思想中。朱元璋当皇帝后,读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时候,居然大发雷霆,要把孟子从文庙里撵出来。等到大臣们一连迭声地劝说后,他虽然最终没有把孟子撵出来,但还是组织人删改孟子的书,坚决维护君王的绝对权威,坚决要求大臣绝对服从君王。
那么,为什么在孔子孟子的时代,并不是这样理解君臣关系的呢?或者说,甚至认为人权(这里指大臣的个人自由权)高于主权(这里指君王对臣子的拥有权)呢?我认为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后世不一样。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有很多诸侯国,但是,这些诸侯国之间,与后世中原王朝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是不一样的。诸侯国内部,互相之间还是默认属于一家人,相当于后世一个国家里的各个“省”。所以,大臣们离开不喜欢他们的君王,到另一个国家去,投靠别的君王,并不认为是一种背叛,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第二,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自由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所有的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各种声音,随意地评价政府,褒贬君王。君王们也并不会因为这个,因为言论之罪,把某个大臣,把某个知识分子杀掉。而且你也没办法杀。你一杀,这个大臣或者知识分子就跑到别的国家去了,你这个君王还落得一个不好的名声。

第三,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高度集中的权力存在。
中国第一个大统一的王朝,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夏朝,而是秦朝。大统一是以高度集权为标志的。因为有高度集权,才能实现大统一,这是那个年代的现实状况。而要高度集权,大臣的权力,就必然大幅度压减。
孔子孟子生活的那个年代,没有高度集权,才敢于说那样的话。而产生于高度集权的清朝的《封神演义》,之所以把这句话搬出来,显然是大有深意的。
(参考资料:《史记》)

广告位
自定内容
数据统计:
 
自定内容

汉中翼传媒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脚注信息
自定内容

汉中高端生活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 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