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志
自定内容
汉中时间
文章评论
最新点评
更多点评 发表点评
发表评论
您的评价
差(1) 一般(2) 好(3) 很好(4) 非常好(5)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看不清?更换一张
匿名发表 
 
文章正文
大熊猫:守望秦岭一万年(节录)
Published:2015-11-19 17:45:40    Text Size:【BIG】【MEDIUM】【SMALL
Summary:大熊猫是举世闻名的动物“名星”,因为在地球上它比人类还古老,被称为“活化石”。 大熊猫在中国秦岭地区的分布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熊猫小种和巴氏亚种的化石在陕西省蓝田县和洋县的倪家沟、金水河口相继发现,其历史可追溯到更新世初期,距今已有70万年左右。

大熊猫是举世闻名的动物“名星”,因为在地球上它比人类还古老,被称为“活化石”。 大熊猫在中国秦岭地区的分布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熊猫小种和巴氏亚种的化石在陕西省蓝田县和洋县的倪家沟、金水河口相继发现,其历史可追溯到更新世初期,距今已有70万年左右。直到最近数千年的历史记载,都表明秦岭南北坡普遍有熊猫分布。后来由于栖息地遭受到人类的破坏而使它们从原来分布的大部分地区销声匿迹了。现在仅幸存于中国六块相互隔离的山岭中,其数量最多者,是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地区,在那里生活着大约350只大熊猫。目前,中国已建立了45个大熊猫保护区,其中在秦岭南坡已建立13个大熊猫保护区,分布有270-330只大熊猫。1964年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教授根据1958年在佛坪县岳坝乡(今佛坪保护区范围)考察中获得的大熊猫皮张、头骨标本撰文确证秦岭南坡有大熊猫的存在。

秦岭大熊猫的发现,被称为中国兽类学的一个里程碑。

 

     与大熊猫保持零距离

 

19815月的一个早晨,我们跨过古家湾的小桥,沿着林间小径向竹林深处穿行。这时在距离我们10多米的溪流边,一只肥胖的成年大熊猫,正伏在一块布满苔藓的石板上,时而低头在溪中饮水,时而抬头向四周观望。

 多少天来,我们都是披星戴月穿行在绿色的竹海之中,寻找着隐居在竹林深处的“隐士”——大熊猫,只是一次次见到它剥掉的笋壳和留下的残桩,偶尔见到一只大熊猫,也都是一见面便扭头离去。多少次,我们都是抱着美好的愿望出巡,又带着惆怅的心情回到营地。

 今天,我们慢慢地向它靠近,但它还是听见了我们的脚步声。它向我们张望了一下,便起身向竹丛中走去,到了坡跟的一处岩石前,它停下来,与我们相距15米。它歪着头,用嘴衔住一株粗大的竹笋,向下一捺,便伸出左前肢接住竹笋,席地而卧,双肢握着竹笋,用门齿轻轻一撕,完整的笋壳便掉在脚下,像人吃甘蔗一样剥皮食瓤,一根接着一根的进食。我们试图把15米的距离再缩短一点的时候,它马上停止取食,起身向前移动,我们停下它亦停下,15米的距离相持了3个小时后,我们学着它的样子在地上爬行,彼此的距离又缩短了3米。

 随后的三天,我们和它经过长达两公里的伴行,彼此的距离终于缩短到3米,而它惧怕人的心理也随之缓和,吃饱后便在树下或岩石边安然地仰卧休息。

 我们见它在取食或休息时,常用后肢搔痒,或是低头咬啃后肢和腹部的皮毛,有时还靠在倒木上给背部蹭痒,为帮助它解除一点痛苦,我们就用竹枝为它搔痒,替它扫掉身上充满鲜血的血蜱,它表现得安然自得,我们逐渐靠近它身边,用手直接为它搔痒,这样我们才认出它是一只雄性的成年大熊猫,从牙齿的磨损程度看,它有10岁左右。

 每当夏初气温升高时,熊猫总喜欢到竹林中的偏岩下休息,岩洞在树荫遮蔽下比其它地方凉爽,特别是它黑白相间的毛色往往与岩石浑为一体,跟踪时要不是寻着足迹到它的面前,就不易发现,有一次我竟在它的面前往返三次,都未看见,当我正在奇怪足迹消失的原因时,它的鼾声才把我的视线引到岩石边。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我们又在河东侧地名叫花椒园的竹林中见面,它见到我们只抬头望望,便躺下入睡,只是每隔一刻钟左右,挪挪它的臀部,拉出两三团中间大两头尖的粪便。似乎我们是早已相识的朋友,彼此都很随便,直到两小时后,它才从梦中醒来,抬头嗅了一下前面,拿起我们早已为它准备的竹笋,毫不客气地吃起来,30多斤竹笋竟在不到两小时内吃完。它在从人们手中接过竹笋时,有时还将一只前爪搭在人的膝盖上,时而在人们的逗引下,竟象小孩一般站起来,后肢着地,前肢扶着人的双肩索要人们手中的食物。就这样通过人工喂食,双方的恐惧心理逐渐消除,我们与大熊猫建立起了初步的友谊。

 熊猫圆呼呼的脸蛋,确实象猫,它们的吻不象熊那样瘦长,圆圆的脸蛋主要是由于适应咀嚼竹子,脸上的咀嚼肌肉经过长期锻炼,代代相传变得特别丰满。因此,连接这些肌肉的骨骼也和熊、和猫不同,左右下颌骨在前面牢固的愈合强大,颧骨宽扁,头顶骨有高高隆起的矢状脊。只有这种头骨结构才能够附着强大的咬肌和颞肌。由于头骨和肌肉的抑制,显的有些薄脸皮,表现十分庄重和严肃,缺少猴子那种讨好卖乖的面部表情。但是这张圆呼呼的脸,却显得憨厚而诚实,仍然十分逗人喜爱。熊猫的两个眼睛虽然很小,但有两个黑色的眼圈,好似戴着一幅墨镜,骤然看去又象是一对大眼睛。眼球里边的瞳孔象猫一样是纵裂的,在夜间能够调节光的变化和适应深山林海密竹的隐居环境。熊猫还有两只奇特的大耳朵,又圆又大,黑的象头上插了两支黑牡丹。这样一对黑色的大耳朵,不仅能减少热量散失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收集音波。因此,熊猫的听觉很灵敏,一听到异常声响就很快跑开或爬到树上躲藏起来。

熊猫在活动或休息时,反应最灵敏的是周围的响声,每当人们偶尔踩断一根枯枝或将脚下的枯树叶弄出响声,它便立即向声响处张望,这可能是大熊猫在自然界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以便及时发现天敌或同类。这也是初与人接触时,对人反感的原因之一,这给我们以后跟踪熊猫以很大启示,要倍加注意脚下不发出令熊猫厌恶的响声,即使一点不可避免的脚步声,我们也是在它取食时才前进,由此我们总结跟踪大熊猫的原则是“猫动人动,猫不动人亦不动”。

为了掌握熊猫对其它声音的反应特征,以了解威胁和干扰大熊猫的声音因素有哪些,我们先用收音机播放音乐,起初熊猫抬头静听,听着听着便躺下睡起觉来,音乐竟然起到了催眠曲的作用。过去有不少传说,在秦岭山区的青羊和鹿科动物都有爱听音乐和歌声的嗜好,猎人常常一边用人唱着歌或吹着笛声,另一人则持着猎枪进行偷袭,曾有许多动物为听音乐而丧生,想不到熊猫也喜欢听音乐。我们又想到盗猎者常用猎枪杀害大熊猫,那么大熊猫对枪声的反应如何。我们用很响的鞭炮作试验,当一个很响的鞭炮在熊猫身边嚗响时,熊猫仅抬头向天上望去,我们推想它可能将类似枪声的鞭炮声误作雷声而向天空中张望,难怪那些盗猎者能够得逞,原来熊猫对枪声并没有象其他动物那样会产生应激反应。

熊猫初次接受一种新食物,总是由气味的引诱,达到对形状的接受。当我们将一个完整的苹果递到它的面前,它开始只是嗅闻,反复几次,总下不了决心。直到我们用刀子切开,它用舌头舔舔,尝到了甜味,便连续取食,以后见到苹果便整个的抓去取食。我们在喂它鸡蛋、土豆、猪肉时,只有调上白糖,它才肯接受。在这之前,我们曾将羊肉喂给它,它嗅闻后,恐惧而慌张,如同怕蛇的人见到了蛇一样,吓得喷着粗气逃向一边。

熊猫的嗅觉灵敏还表现在取食时,它能够准确地识别有虫和变质的竹笋。我们时常发现熊猫采食中对有些同样大小的竹笋只是嗅闻一下就放弃而不采食,有的竹笋即使采下来闻一下便立即扔掉,我们在给其喂食时,故意将它扔掉的竹笋过一阵再递给它,它照样再扔掉。当我们剥开才发现竹笋的内部有虫害。

除了竹笋外,熊猫更喜欢糖类食物。当人们把牛奶糖放入它的口内,它则嚼食不止,连流在胸前的糖水也舔得干干净净。每次人们把糖喂完或是控制喂糖量时,它仍在人们身上嗅闻不止,甚至伸出前肢在人们装糖的衣袋上抓摸。

冬季取食巴山木竹茎、叶时,熊猫总是先对着竹茎嗅闻一下,然后伸出前肢握住竹茎,或咬断竹茎剥皮食瓤,或拉弯竹茎采食竹叶。它通过嗅闻从竹丛中挑选的竹子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一年生的嫩竹,嫩竹茎皮薄,内含木质素和纤维素较老竹嫩软,适口性强。

由此,发现熊猫采食时对食物的识别过程全靠嗅闻。

大熊猫最奇特和最有趣的地方,要算它的食性了。它几乎完全靠竹子为生,可是,它又保留着食肉动物所具有的简单的消化道。它没有专门储留食物的复杂的胃或巨大肓肠,其中也没有共生细菌或纤毛虫可以把竹子中大量的纤维素发酵成能够吸收的营养物质。因此大熊猫吃下去大量的竹子,只能吸收17%的碳水化合物,大部分食物通过消化道又被排泄掉。可见大熊猫每天花1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嚼竹枝、吃竹叶,填饱自己的胃,但是得到的营养却很少。它的觅食对策是“快吃快拉”。这样便只有靠吃进大量的竹子,一只体重100公斤的大熊猫,在春天每天可以吃进50公斤以上的新鲜竹笋,拉出60多公斤的粪便,秋冬季节每天可以吃进15公斤以上的竹叶或竹茎。采食如此大量的食物,每天需要花费1214小时的时间,才能填饱肚子,勉强维持其新陈代谢的平衡。熊猫的牙齿没有食肉猛兽那样尖利,只是朝着切竹子的方面发展。有3对门齿,不发达也无切割能力。吃竹子主要是靠大牙臼齿咬断。这种臼齿型不同于熊类,不仅磨面异常宽大,而且齿根也增强加长。从整个结构来看,与食肉类牙齿的发展是不同方向的,但从臼齿磨面上的突起轮廓看来,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祖先食肉的咀嚼能力。因此,熊猫偶尔会捕捉一些小动物或是碰到其它动物的尸体,便能享受一次美餐,有时还会转到村庄农舍附近去捡一些猪骨、羊蹄,调节一下口味。

我们曾在春季和冬季对两只成年大熊猫分别连续跟踪72小时和48小时,统计它们在冬季的48小时中,取食为27小时,休息为18小时,行走、饮水和蹭痒等活动占用3小时。

熊猫的日食量很大,一只成年大熊猫自由觅食,每天可以净食43公斤取壳的竹笋、笋肉,在人工喂食的情况下,最大日食去壳竹笋量可达76公斤;秋冬季节取食竹叶一昼夜可达20-30公斤。

熊猫由于食量大,每10-15分钟排一次粪便,因此,沿其兽径上不时可以看到1-3团粪便,在其睡觉的卧穴处,常可发现10-20团成堆粪便,有时多达三、四十团。食竹叶每天可排粪便120多团,食竹笋可达180团左右,每团重约100克。其粪便形状呈橄榄状,两头尖,中间粗,我们从10多只我们熟悉的熊猫所排粪便的形状发现,性别不同的熊猫其粪便形状有明显的差异,雄性熊猫粪便短粗,雌性熊猫的粪便细长,这成为我们在野外辩别熊猫性别的参考依据。同时我们在跟踪中还发现,熊猫在行进中所排粪便总是一端粗,另一端细尖,而尖细的一端便是熊猫前进的方向,这便成为我们判断熊猫去向的指示物。由于熊猫取食量和排泄量都大,它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寻找取食最优质的竹子,尽可能多地获得一些碳水化合物。我们在其取食的同时将带皮的水果糖喂给熊猫,待糖纸随粪便排泄出来,统计食物在其消化道的滞留时间,分别为食竹笋5小时30分,食竹叶为12小时30分。这可能是因为竹笋含水量高,消化过程短,而竹叶含水量低则消化过程长的缘故。

熊猫在一年中摄取的食物成份中,有99%是高山、亚高山和中山森林中的各种竹类。所食竹类有10多种,而秦岭熊猫喜食的仅有3种。如秦岭熊猫的主食竹子是秦岭箭竹、巴山木竹和龙头竹,其它种类竹子因分布的面积很小,虽可食,但不足以满足所需。

熊猫虽然以取食竹子为主,但一年之中的食谱也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秦岭地区,每年的4月至6月中旬,它们从低山开始在巴山木竹林中取食竹笋,竹笋的组织幼嫩、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强,内含粗脂肪、粗纤维、蛋白质和总糖非常丰富。这是熊猫一年之中食物最丰富,营养价值最高的时期。6月下旬随着气温的增高,巴山木竹竹笋逐渐木质化,它们便陆续由中低山移动到海拔2200米以上的松花竹林中去,这时可以取食鲜嫩的松花竹笋。8月份松花竹的竹笋逐渐老化,便取食头一年竹笋发出的嫩叶,同样鲜嫩可口。到了9月底10月初,高山开始降雪,气温变冷,松花竹叶开始卷曲变为灰色。它们便由高山下移到海拔1900米以下的巴山木竹林中,取食当年新竹长出的嫩叶。到翌年13月,由于气候严寒,竹叶受冻后变硬,营养中蛋白质也大为下降,多转为取食青幼竹茎。

由于食物质量和消化能力的限制,熊猫只能积存少量的脂肪,没有象熊那样积存大量脂肪进行冬眠的对策,而是采用了选择最优的竹子,多食而不冬眠,即使严寒的冬季,暴风雪的日子里也要冒着严寒在竹林中采食。采取优化组合不同季节的食谱为对策,以弥补素食竹类营养质量低劣之不足。熊猫身上的毛比较粗,毛里边充塞着厚厚的松泡髓质层,表面富含油脂。这种特殊的结构,不但具有保温作用,还有祛风除湿的效应,因此熊猫长年生活在湿漉漉的环境中从不会患上风湿病,即是在严寒的冬季,熊猫也不象黑熊那样怕冷而钻入洞中冬眠,照样在雪地中大吃、大喝、大睡。

熊猫在采食竹叶时,先用右前肢抓住竹梢,再用门齿从叶柄部咬断,衔在右边嘴角,待到有1020片竹叶时,便用前肢握住,将竹叶卷成筒状,象人吃馅饼一样逐段嚼食,当竹叶上有积雪时,它在未卷筒前,先用前肢将霜雪拍掉后才吃。

由于竹类食物为大熊猫提供的能量很低,因此,大熊猫在生活中特别珍惜精力,所有需要付出能量的动作都要尽量减少到最低,这包括爬很陡的山坡、上树、跑步、钻很密的竹林等。同时需要大量时间采食,其社交活动也尽量减少,除繁殖期外,它们尽量不与其它个体交往,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利于节约能量。

熊猫也偶食一些其它种类的植物,如野当归、木泽、川芎、大蕺菜等,这些植物除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之外,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以防治疾病。此外,还到一些石岩下舐食含硝盐的土,以获得一些身体必须的微量原素,有时还吃木炭和舐咬铁器或粘有油腻盐渍的器皿,故在一些地方志中说熊猫食铁,称之为“食铁兽”,此外,它还保留了食肉动物的习性,虽不善捕猎,但有时见到其它死亡动物,它也要大饱一次口福,如果一次吃不完,还要多吃几次。

人们形容秦岭的水源“山有多高,水有多长”,也就是说山再高都有水源,这与秦岭南坡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复杂的地貌有关,形成了溪流纵横,沟谷相连,地下水的出露点遍布山峦。而大熊猫的饮水地点除最喜欢在河流和小溪中饮水之外,再就是选择地下水的出露点饮水,而对由雨水积存的所谓“死水”却很少饮用,我们分析可能是因为这种“死水”含氧量低,或因水坑中有长期浸泡的枯枝树叶,使水质变差且味道不好的缘故。通过我们昼夜跟踪观察发现,大熊猫每天需饮水1-2次,秋冬季节由于取食竹叶缺乏水分,饮水次数要高于春季和夏季,这可能与春夏季取食含水量高的竹笋有关。同时发现健康的大熊猫饮水频次和饮水量低于体质差的熊猫。过去在民间流传大熊猫在河边饮水,暴饮之后走不动路的传说,后经观察凡是到河边大量饮水的熊猫多是因患肠胃疾病的体弱个体,从抢救的22只患病大熊猫中有70%的个体都在河边和小溪附近发现。

地处秦岭南坡的佛坪自然保护区,从海拔800米至最高峰2900米都是大熊猫常年活动的地区,但是它为了度过严冬和酷暑,从当年10月至次年5月前的8个月内,绝大多数熊猫均在中山1900米以下的巴山木竹林中觅食,6月上旬由于低山气温升高,便向上迁移,6789四个月,所有大熊猫都在22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的秦岭箭竹林觅食新笋和竹茎。9月底以后,高山开始降雪,气候转冷,秦岭箭竹竹叶失去往日的青翠,因水分降低而开始卷缩变为青灰色,大熊猫再返回到巴山木竹林中,如此循环,年复一年。夏秋季它总是选择平均气温在10-15℃的地区生活,即就是严寒的冬季也只活动在零下20℃以上的地区。因此,它不仅利用垂直移动变换空间分布格局来获得营养丰富的食物,还利用不同海拔高差的气温变化来度过严冬和酷署。

熊猫家族每一个成员当开始独立生活之后,都有自己的小家园,这在动物学和生态学中称“巢域”或“家域”。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和地区,各自的家园面积大小不尽相同,在四川据说平均为47平方公里,在佛坪保护区这块少有人类干扰的地区,雄性熊猫的巢域约为6-7平方公里,雌性约为44.5平方公里。它们一生的吃、喝、拉、睡都在这个小天地里。由于活动范围小,其活动量也相应的减少许多,从而减少了吃、行奔波和转移所需耗费的能量。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中,因山地地形的平缓和陡峭而有差异,秦岭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的家园面积相近,但秦岭地区的山势较四川的山地平缓,环境要更好一些。平缓一些的家园虽然面积相似,但活动所耗费的能量并不大,相应的却增加了生存空间。雌性的家园相对固定,多集中在某一部分,又称为“核域”,如同人类生儿育女的“后宫”。雄性的巢域面积大,活动量也大,但没有雌性成员所具有的核域。除了拥有每天所必需的优质青竹、清泉流水和安静的隐蔽场所之外,还与23只异性的巢域重叠,每个成员的家园,每月至少有一半可以供另一成员利用。平时以各自的粪便和尿液留下的气味进行通讯,成员之间能嗅出与自己不同的气味,而主动采取回避。只是到了繁殖季节,由于爱的执着追求,才聚集在一起。佛坪的大熊猫由于种群分布密度大,核心区和缓冲区每1.5平方公里有一只大熊猫,因此,它们在非繁殖期也不时碰在一起,为边界纠纷吵架的事情也时常发生,甚至爪、牙相加斗得两口是毛。

 

熊猫的生命繁衍历程

 

冰雪融化、春回大地的时候,大熊猫的爱情种子也随着报春花吐蕾萌发了,在山谷交汇处、山梁的脊部或垭口等处兽径边的树杆上,雌熊猫频繁地凃抺上肛周腺、尿液,将自己发情期分泌的特有动情激素随肛周腺一起标记,这种行为便是动物特有的化学通讯方式。地处秦岭南坡的佛坪保护区,每年2月,明媚的阳光会带来北亚热带和咰的暖风,将大熊猫的动情激素的特有气味传向四周,附近的雄性熊猫一闻到这种气味便纷纷向发情的雌熊猫身边靠拢,都力求在这一段时间内让发情的雌熊猫了解自己。在这个恋爱的季节,这是一个熊猫预发情阶段,时间大约要持续近1个多月,才能进入正式婚配期,谁能成为熊猫公主的白马王子,还要经过一场殊死较量,强者才可以摘取爱情的甜果。

三月底到四月初的秦岭,玉兰花、梨花、杜鹃花竞相绽放。大熊猫正式婚配的时间到了,卵细胞发育成熟的雌性熊猫开始排卵,肛周腺中的动情激素气味也变的更加浓郁芬芳,她登上海拔1700-1900米的山岭脊部,将比武招亲的擂台设在针叶林下50-60度的陡坡上,因为针叶林下的竹类和杂灌植物稀少,可视范围宽广。比武的时间往往选择在乍暖还寒的雨后多云天气,空气湿度在70%以上,平均温度9-10℃,风力多在3-5级以上,较强的风力有助于将其动情的信息传的更宽更远,以便招引更多的雄性到来。

2003326日,一夜春雨后的早上,我们一行5人披着晨雾,从佛坪三官庙保护站出发,沿东河向上到达几天来有几只熊猫聚集活动的火地坝地区,一到李家沟口,一股发情期熊猫特有的气味告诉我们,今年大熊猫的比武结亲可能要在这一带举行。随行的西北大学研究生李宇问我们的向导老唐,这熊猫的气味象什么味?老唐说:“我说不上来象什么味,但是这几年我们调查熊猫经常闻到熊猫味,但是象今天这种味只有春天发情时才有,平时多是尿骚味。”另一个向导老蒲说:“这味道好象在医院闻过”。我突然想起,这味道很象消毒用的“巴氏消毒液”味,酸酸地直窜鼻子。随即我们分散开进入竹林向坡面上搜查,沿路都是熊猫取食过的痕迹和散布在兽径上的熊猫粪便,从足迹判断有几只熊猫都向李家沟方向活动。我立即作出决定:目前熊猫去向已经确定,我们不要紧随跟踪,以免对熊猫的比武招亲造成干扰。时间已到中午,因为不知道熊猫的比武活动什么时间举行,我们留下了2个人做熊猫取食地样方,并监视熊猫发情动向,其他人回保护站,准备下午到南边调查。当我们回到保护站刚吃完午饭,这时,留在火地坝监视的老唐,跑的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我的面前说:“熊猫打架开始了,地点在李家沟和火地坝交界的梁峁上,下午2点整开始的”。我一看表刚220分,啊,老唐真快,3公里路只用了20分钟就赶回来了。这时,我立即安排熊猫课题组的快腿小伙子蒲小林,让他带上摄像机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进行录相,我们其他人员带上调查设备同时出发赶赴现场。

如此热烈的比武结亲场面让人激动不已,后来被我们命名的母熊猫“春天”站在一棵斜伸出45度角、直径20多公分的铁橡树上,头部向下冲着坡面,大声的叫着,似乎向树下正在决斗的两只公熊猫呐喊助威“加油!加油!”。树下的两只公熊猫撕咬在一起,发出象两只狗打架一样的狂叫声,进行着殊死的搏斗。原来这是最后的冠军争夺赛,在小林赶到开始摄像之前,已有两只公熊猫被打败,一只满身是血的熊猫爬在距“春天”20多米远处的大石头上向下面观望着,不时发出不甘心的“哼、哼”声。另一只面部带伤的公熊猫斗败后被赶上一棵直径约60公分大的油松树上,心情烦燥地在树上爬来爬去。我们同时发现在母熊猫旁边的松树上还有一只约1岁半龄的幼体大熊猫,爬在一枝粗大的枝桠上,瞪着双眼好奇地观望着树下父辈们的比武结亲,我们估计这可能是“春天”的孩子,是跟随母亲前来学习的。参加这场比武结亲的成员竟有6只大熊猫!

最后的冠军决赛在5分钟后结束,被斗败的公熊猫沿着山坡逃去,冠军面向母熊猫发出带着颤音象家羊一样的叫声,这时母熊猫随即走下树,回头将两前肢搭在坡下树杆上,尾部翘起朝向坡上的公熊猫,被爱情之火燃烧的公熊猫迫不及待地将两前肢搭上母熊猫的背部,双肢紧紧地抓住母熊猫的背部皮毛,下腹靠近母熊猫尾部进行交配,18秒后,公熊猫可能因为位置和交配角度不合适,离开母熊猫向坡上走出3米,这时母熊猫哼叫着亦向坡上移动2米,再次头朝坡下,尾部翘起,公熊猫又一次将前肢搭上雌熊猫背部,双双幸福地哼叫着堕入爱河。66秒后公熊猫两前肢向后搂住母熊猫腹部呈坐姿,母熊猫尾部蹲在公熊猫下腹部,呈胶着状,持续105秒后母熊猫脱离开公熊猫,回头对着公熊猫哼哼唧唧,似乎欲意未尽,而公熊猫因为曾与3只公熊猫比武,之后又进行了交配而体力不支,躺在一旁喘着粗气。母熊猫爬在公熊猫头前哼叫了一阵之后,失望地再次爬上先前的树杆上,不断发出叫声,意在再次求婚,而这只冠军经过一阵休息之后虽然无力再次交配,但它显然不允许给其它公熊猫机会,起身围着母熊猫的周围转来转去,发出激烈的叫声,防止其它公熊猫靠近。母熊猫经过一阵哼叫后,便爬在树杆上闭目养神,期待着再次比武结亲,等待了一个小时之后,便惆怅地走下树来沿坡面下沟向远处走去,而那些曾经斗败的公熊猫则紧随其后赶过去,以寻找新的结亲机会。

 327 日早730分,我们课题组再次出发,赶至李家沟内,原计划调查第一天的发情场地的生境样方。刚走到李家沟口就听到火地坝的北面坡上熊猫发出争偶叫声,蒲春举和蒲春华当即赶到,进行了录相,在该处有5只熊猫,其中雄性熊猫4只,雌性1只。上午11时比武决斗结束,有趣的是这只获胜的公熊猫兴致正浓的想与母熊猫完婚,然而这只母熊猫则不接受公熊猫爬跨,独自转移至东边另一支沟内,又遇见另一只公熊猫,这只公猫个体很大,在阳光下白色的体毛闪闪发光,明显比那只冠军熊猫要年轻的多,两只熊猫在一起活动约10多分钟,公雄猫的求爱获得了母熊猫的亲睐,在一坡面的石洼中进行爬跨,经过1分多钟爬跨之后,公熊猫改变为坐姿,雌猫的后臀部亦坐在雄猫的会阴部,胶着时间达217秒。在胶着后期雌猫叫着想离开,而雄猫紧搂着雌猫的下腹部,不断发出羊叫声,似乎是生殖器不能抽出,雌熊猫挣扎着想离开,双双躺倒在一起,约一分钟后,雌熊猫翻身坐起猛力脱开,向坡下冲出3米,然后回头对着雄熊猫,发出急促的叫声(如同人类吵架)达3分多钟,然后独自离开进入附近的竹林,开始取食,雄性熊猫也随之靠近雌猫,坐在一边闭目休息。半小时后便各自走开,也不再发出叫声,显示这两只熊猫交配获得了成功,同时这场比武结亲的活动也宣告结束。

像这样系统详细地观察野生大熊猫繁殖交配的场面,在我从事大熊猫研究20多年来还是第一次,分别观察到了6只和5只大熊猫聚集在一起求偶交配的全过程。求偶交配场位于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内,林下灌木和竹丛稀疏,坡度大,有一定的风力。雄性大熊猫为获得交配优先权进行打斗竞争,交配权主要基于竞争所确定的等级序位,但竞争的胜利者并不总是能获得与雌体的爬跨和交配权。观察结果还表明,野生大熊猫的婚配制度为一雌多雄制,大熊猫幼体或亚成体在发情交配现场的出现,可能与其繁殖行为的学习有关。对野生大熊猫争偶交配过程的观察结果,对圈养大熊猫的饲养繁殖有重要指导意义。

怀孕的母熊猫在经过150天左右的妊娠阶段,当年8月便进入了临产期,这时它们提前由高山下移到海拔1900米以下的阔叶林中,寻找背风向阳的天然石洞,并将一些干木棍衔入洞中进行铺垫,准备好产房。

秦岭山地由于缺少特别大的树洞,因此,大熊猫都选择在石洞中产仔,我们在三官地区曾发现了30多处可供熊猫产仔的石洞,这些石洞分布的海拔均在1700-1900米之间,并且所有洞口都是朝南或东南方向,既背风又向阳。熊猫所选的产仔石洞结构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做隧道式,这种洞一般都是洞口小,里边空间延伸纵深长,甚至还形成洞中洞,熊猫多在大洞中的小洞内产仔,这种石洞中虽然光线比较黑暗,但温度比较稳定,又能遮风挡雨,为大熊猫幼仔的降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种洞叫偏岩式,这种洞的洞口较大且为开放式,其结构大都为石岩与坡面形成的夹角,洞的纵深小,人在距洞几米远就可以看到洞内熊猫,荫蔽性差,安全系数小,但可以直接接受阳光照射,这种偏岩式洞穴只有在熊猫找不到隧道式洞时才勉强利用,更多的情况下是在幼仔出生一个月后,带出来作为抚幼阶段使用。一只幼仔从离开产仔洞到可以跟随母体自由活动的2个多月中,大约要利用3-4个偏岩式石洞。它们不断搬家的原因,一是一个洞的周围竹林可供母体采食的时间最多10天左右,再远就超出了对幼仔有效保护的距离;二是遇到了干扰,或被人发现,或出现其它动物进入洞口附近。

母熊猫对幼仔保护的有效距离一般不超过半径50米,以能听到幼仔叫声为原则,当幼仔发出叫声,母体多在23分钟就赶到洞边,有趣的是母熊猫接近洞口时,会停下来先观察一下四周情况,当人或其它动物在洞口时,它会猛冲上来,瞪着双眼威胁对方。当发现有人在附近,它会很快地到洞口叨起幼仔逃离,然后将幼仔藏在另一个地方。我们有时在跟踪时发现了母熊猫,这时母熊猫在洞外活动突然见到了人,它会向洞穴的反方向跑去,转移方向将人引走,然后它绕一个圈子再回到洞穴保护幼仔。它在引走人时往往是走一段停下来看一看,当人走近时再走,有跟踪经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母熊猫在使“金蝉脱壳计”,这时再进行反方向跟踪就可以找到大熊猫产仔巢穴。母熊猫在洞中时,发现有人来到洞口,它首先是呼呼地喘着粗气,或跃跃欲试向人攻击。当这种威胁不起作用时,便紧紧抱着幼仔坚持守护,直到人离开后,利用夜间很快就转移到其它山洞中。因此,人们不论是研究还是拍摄大熊猫最好不要在8-9月中旬这段时间进行,以便对熊猫产生干扰和威胁,影响幼仔的发育,这段时间正是幼仔生存最关键的阶段。

初生的幼仔,体重仅有100多克,像一只老鼠大小,全身粉红色,有稀疏的白毛,尾巴比较长,闭着眼,但其叫声比较大,这与其体形发育很不成比例,但是,这种高音叫声对呼唤外出取食的母体却有许多好处。

小宝贝初出生的一周内,熊猫妈妈最辛苦,它整天坐在洞中,不吃不喝,专注地将宝宝抱在胸前,每天给小宝宝喂10几次奶,并且不时地用舌头舐抚幼仔的腹部、胸部、肛门和腹部,通过舐抚的办法刺激幼仔,以促进小仔皮肤汗腺的分泌和大小便的通畅。母熊猫在洞中常用背部堵住洞口,即使变换姿势,或坐、或立、或躺下都不放下心爱的小宝宝,大熊猫的臂弯是幼仔的童床和摇篮。20多天后小宝宝的毛已长齐,妈妈用嘴含着到洞外晒太阳,然后在附近采食。40多天宝宝的眼睛完全睁开,2个月后才能摇摇摆摆地走路,3个月时就可以随着妈妈在竹林中穿行,有时自己走远了,妈妈便发出“羊”叫声招唤小仔,当遇到危险时,由于小仔走不快,妈妈便用嘴叨着小仔颈部上边的皮毛拖着前进。4个月后宝宝吃完奶,便自己爬上树去睡觉,等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在树上发出“哦哦”的叫声,妈妈便来给宝宝哺乳,有时宝宝不愿意下树,妈妈便也爬到树上去哺乳,笔者有一次亲眼目睹母仔在树上哺乳,遗撼的是我想更加靠近一点距离拍摄,没想到惊动了母熊猫,转眼之间树上仅只留下了小仔。熊猫从小学会爬树的本领,对于长大以后防御天敌,与同类做游戏可大有用处。

幼仔吃完奶就上树休息,为妈妈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时间,妈妈可以到远一点的地方取食,饮水,这样对恢复产仔母熊猫的身体很有好处,因为随着幼仔的不断发育,食量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母乳,而母体也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采食,以提供足够的能量,这段时间要持续56个月时间。

小宝贝到89月龄时,也就是每年的45月份,妈妈带着它到竹林中采食竹笋,这时它便开始学着妈妈的样子搬下一棵细小的竹笋,剥掉笋壳,慢慢吃起来。虽然逐渐学会了吃竹笋,但每天还是靠妈妈哺乳为主,在它们的小粪便中可以看到嚼碎的笋块和吃奶形成的细腻的成分。幼仔直到1岁时随着臼齿长齐,才跟妈妈学会取食竹叶,在这期间它随妈妈走遍了自己的家园,并且跟随妈妈由冬居地移动到夏居地,在高山避过夏日的酷署。天冷后又回到冬居地度过严冬。1岁半时妈妈将再次举行比武招亲,小宝贝常遭到妈妈的驱赶,受到冷落的小宝宝仍然赖在妈妈的左右,甚至偷偷地跟上去参观妈妈的比武招亲。2岁时,昔日的幼仔已长成一个翩翩少年,它独自来到夏居地生活。如果是大熊猫小姐,这时候便开始远走它乡,另外建立自己的家园,为自己将来的比武招亲做好准备,熊猫这种远嫁女儿的行为是防止近亲繁殖的一种机制。如是帅小子,则呆在妈妈的家园附近,长大后等待着外来的熊猫小姐参加比武结亲,繁衍后代。

著名诗人苏轼描述人与自然的依存规律:“月有阴晴园缺,人有旦夕祸福”。那么,大熊猫几万年来,以大山为家,整天忙碌地采食竹子以获得身体所需的能量,以茂林修竹为屋,过着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难道它就没有不幸与苦恼?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大熊猫同人类、以致同其它动物一样,有天敌危害、有疾病困扰、有意外伤害、有食物竞争者,更有众多的人类干扰。

秦岭大熊猫的主要天敌有犲、豹等食肉动物,它们主要伤害大熊猫的成体,还有黄喉貂和金雕也偶尔伤害大熊猫的幼仔。秦岭大熊猫常患的的疾病有消化道发炎、肝肿瘤、内寄生虫病(蛔虫、鹿槽盘吸虫、线虫等)、颠痫病等。影响大熊猫生存最严重的病莫过于大熊猫龋齿病,由于大熊猫终生以食竹为生,取食竹叶或竹茎都需要咬断坚硬的竹杆,因此,对牙齿的磨损特别快,一旦齿峰被磨平,牙床便很容易受到细菌感染,患上龋齿病,影响熊猫的取食而造成身体衰竭,使野生大熊猫平均寿命比人工圈养的大熊猫平均寿命要短三分之一。大熊猫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除盗猎者设下的钢丝套、铁夹、千斤闸之外,它们在林中会被尖锐的竹桩刺伤脚掌而致残;在取食时会被竹签扎进牙床,致使其无法取食等等。大熊猫以竹子为食,但在其生活的区域内,许多有蹄类动物如羚牛、苏门羚等动物也取食竹叶,特别是每年取食竹笋的季节是大熊猫生活的最好时光,鲜嫩的竹笋不但营养丰富,且其适口性强。但是与大熊猫争食竹笋的动物有昆虫、雉鸡类,还有黑熊、野猪、猪獾等兽类。当然最严重的竞食者还是人类,在大熊猫分布的山区,老百姓每年都以采食竹笋作为蔬菜,采集量很大,近年来又将竹笋作为山珍野菜推向市场,因此,滥采竹笋的现象屡禁不止,对大熊猫的食笋构成了严重威胁。从更大的方面来说,人类主要是对其栖息地的破坏,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将秦岭大熊猫的分布区分割成若干块孤岛,使大熊猫种群被隔离成许多小种群,基因无法交流将会导致其绝灭。其次是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大规模的森工采伐使秦岭大片森林被砍伐一空,竹林因为失去上丛植被的遮蔽作用,竹林严重退化而质量下降。特别是近10多年来人们为了恢复被破坏的森林,又盲目引进外来物种日本落叶松,这种树生长快,种子传播快,几年内便密闭成林,林下失去光照,原有的当地树种和草本植物便被挤掉,竹林很快消失,由此又造成和加剧了新的栖息地破碎化。这种情况在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表现最为明显,落叶松林几乎占领了其保护区的大部分冬居地。同时在其他由森工林场转产新建的大熊猫保护区内,日本落叶松的问题就更加严重。

200389月,佛坪保护区科研人员为配合日本NHK电视台拍摄大熊猫时调查发现,在三官庙保护站的火地坝山坡上有集中连片的大熊猫繁殖基地,12个大熊猫产仔巢穴集中分布在2平方公里之内,当年出生的3只幼仔,相聚在1平方里之内,之后又连续发现了2处当年产仔的洞穴和幼仔。在仅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当年出生的幼仔就有5只。为什么有如此高的分布密度?这一切让我更加感到迷惘。

广告位
自定内容
数据统计:
 
自定内容

汉中翼传媒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脚注信息
自定内容

汉中高端生活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 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