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志
自定内容
汉中时间
文章评论
最新点评
更多点评 发表点评
发表评论
您的评价
差(1) 一般(2) 好(3) 很好(4) 非常好(5)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看不清?更换一张
匿名发表 
 
文章正文
落入凡间的仙乐——二胡
Published:2015-11-24 10:23:39    Text Size:【BIG】【MEDIUM】【SMALL
Summary:据史料记载分析,唐代出现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中的“奚琴”,可能是现在胡琴类乐器的前身。宋朝陈旸《乐书》(公元1101年)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鞀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

据史料记载分析,唐代出现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中的“奚琴”,可能是现在胡琴类乐器的前身。宋朝陈旸《乐书》(公元1101年)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鞀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

“奚琴”又名“嵇琴”,这个乐器自唐宋以来在文献中屡有记载。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宴荣山人池亭〉诗中就写有:“竹引嵇琴人,花邀戴客过”的诗句。“嵇琴”当时并不是用弓拉奏,而是以竹片摩擦琴弦为演奏方式。

“嵇琴”在宋代被普遍运用于民间器乐演奏活动以及宫廷宴乐中。当时,有这么段故事,在一次宫廷宴会上,乐工徐衍以“嵇琴”演奏乐曲,宾客一边品着美酒一边聆听乐曲,兴致正高昂时,“嵇琴”突然断了一根弦。

此时,徐衍也不换琴神色自若地继续演奏,将原以两根弦演奏的乐音,仅用一根弦演奏,宾客们对 徐衍冷静镇定、急中生智的临场反应赞誉有加,于是将这种独弦演奏的方式称为“一弦嵇琴格”。

这段故事被纪录在《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中:“熙宁中,宫宴, 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嵇琴格’。”

另宋人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中叙述:“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如怨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于是“嵇琴”始有胡琴之称。  

《元史.礼乐志》描述其形制:“胡琴犹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另在《马可.波罗行记》中亦记载1278年蒙古军队排好队伍等待打仗时,兵士们唱歌并奏二弦琴;甘肃榆林石窟第十窟中的元代壁画中,有一伎乐天持奏拉弦乐器,这个乐器卷颈,二弦,以弓奏之,与今天的二胡形制已很相近了。

明清以后,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随着各种地方戏曲的发展,胡琴亦成为民间戏曲、曲艺音乐的伴奏,和江南丝竹等器乐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二胡是现代的名称,过去民间多称它为胡琴或南胡,后来依其地区的差异而发展出许多不同类型的胡琴类乐器,如:板胡、京胡、椰胡、四胡、坠胡、嗡子以及胡胡等。

我市画家陈振国《秋醉大巴山》夺全国美展大奖

编者按: 城固本土画家陈振国创作的水彩画《秋醉大巴山》脱颖而出,以全国第十四名、陕西省第一名的骄人成绩荣获进京入展作品,是中国美术展中陕西省仅有的二件进京作品之一和唯一一件获奖作品。陈振国自幼酷爱艺术,坚持写生,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他用微薄的工资,自费外出写生、收集创作素材。他对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深深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这位年逾花甲的画家吧!四十多年来,陈振国的工作在变、环境在变,但不变的是他对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他酷爱艺术,坚持写生,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他用微薄的工资,自费外出写生、收集创作素材。

向汉中文化建设献了一份大礼

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联合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于20141215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的国家级美术展览。集中展示了近五年来我国美术界辛勤劳动、苦心耕耘所收获的丰硕成果,堪称新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今年以来,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又分别在国内、国际许多城市巡回展出,盛况空前,好评如潮,大展所留下的辉煌业绩永远值得回顾。

本届美展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按美术门类分区展出,国画在天津,油画在杭州,水彩在武汉……第二阶段将各展区评选出来的提名奖作品、优秀作品送京综合展出。椐综展组委会发布的信息,武汉分展的260件水彩作品,是从全国7200多件作品中经市、省、国家逐级评选出来的,经过评委充分讨论,优中选优,最后只选出41件优秀作品进京(含14件提名奖作品)评审之严,要求之高,由此可窥一斑。

我市城固本土画家陈振国创作的水彩作品画《秋醉大巴山》,在武汉展区评选时就让评委们眼前一亮,感到出手不凡,画面极具现代感,生活气息浓郁,地域特色鲜明。以全国第十四名、陕西第一名的拔萃成绩光荣进京,又以独特的审美视角,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丰富的水彩语言和艺术探索的勇气,受到总评委的首肯。在最终的总评中以跃居全国第七位的名次斩获本届中国美术奖、创作奖,并特邀作者赴京出席了开幕式,成为陕西乃至西北五省获此殊荣的唯一作者。这是我市美术界自建国65年来夺得的最高美术奖项。消息传回汉中,因出人意料,无不震惊。一时街谈巷议,业内人士欢欣鼓舞,并众口一词:汉中美术界长出了参天大树,了不起,了不起!

市文联主席武妙华在全市美术工作年终总结大会上更是喜上眉梢,心情激动。他向获奖画家表示热烈祝贺后说:“陈振国先生是一位基层美术工作者,绘画环境十分艰苦。他凭一颗挚爱艺术之心,耐得住寂寞,锲而不舍地努力实践,终于完成了《秋醉大巴山》惊世之作。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捧回大奖,填补了汉中美术史上的空白。为汉中人民增光添彩,为我市文化建设献了一份大礼!”

专家、教授眼中的基层画家

5年一次的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陈振国的《秋醉大巴山》一炮打响,受到全国总评委的高度赞誉,以全国第七名,陕西第一名的骇俗成就名登国展金榜。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好评如潮。

中国美协秘书长,本届美术国展监评组组长杜军说:“没见你(陈)前,以为这幅画是年轻人画的。没想到你已满头银发,却有如此的现代理念,现代手法,非常难得。何家英(中国美协副主席、评审组组长)也很喜欢这幅画。”(自武汉展区展室参观时的交谈)。

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副主任、湖北美院水彩系主任、全国水彩画展评委刘寿祥说:“陈振国画的越来越好。这幅画极富现代感,让评委耳目一新,颇具震撼力。”(自十二届全国美展水彩展区评画记录)

西安美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西北水彩》主编吕智凯说:“陈振国的作品能在竞争十分激烈的最高规格展评中名列全国第七名、陕西第一名,有两点值得你们研究生思考。一是执着的探索精神;二是严谨的治学方法。”(摘自在美院水彩研究生毕业创作动员会上的讲话)。

著名国画家、陕西省画院专职画师张振学说:“最初听到城固人作品在十二届全国美展中获奖,我一直不相信,总以为把名字搞混了。因为5年一届的这种高规格画展,竞争非常残酷。连美院80%的教师,一生都没入选过,更何况一个偏远小县会有作者拿奖。经核实确有此事,我很震惊,太了不起!这位作者竟是我的老乡,画的又是我们家乡,我更感骄傲,应当大力宣传,奖励。”(节录张振学回城固探亲受到县委书记陈心亮盛情接待时的交谈)。

由于陈振国谦逊、热忱、平易近人、载誉归来很快成为新闻热点人物。城固文化、宣传部门及陈先生的同仁、亲友、学生纷纷登门祝贺。陆续有外地美术界慕名前来拜访、拜师。诸如湖北,西安的水彩画爱好者专程到城固邀请他一同写生,当面请教;云尚国际水彩俱乐部一行16人来陕南写生,请他当指导老师;同时在网上要不断解答全国各地青年画家提出的如何在创作中体现画面现代感等问题。此外,又参与西安美院水彩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编写及毕业作品展座谈等活动。尽管社会事务接二连三,但他甘当人梯,乐于奉献。

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艺术追求

陈振国祖籍城固县陈家湾,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在清贫困苦中长大。1968年毕业于城固师范学校,曾到西安美院进修学习。工作后,一直在本县文化教育部门从事舞台美术、群众美术、书法辅导和美术教学,几十年中无不潜心美术创作和研究。出版过小学教师职业基本功训练《简笔画入门指导》,经常有水彩作品在《中国水彩》、《西北水彩》等刊物发表。《秋醉大巴山》的诞生,标志他步入了艺术探索的新境界,在水彩画创作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他说:“艺术探索的目的是为了突破‘己有’而求变‘未有’,艺术的生命力就在这里。在创作中主动求‘变’,主动追求新的突破,就能‘学然后知不足’。唯如此,才会产生不断突破的动力 ”。

宝剑锋从磨砺起,梅花香自苦寒来。《秋醉大巴山》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08年就基本完成了素描和色彩稿,原是为2009年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作准备,因某些原因却搁置下来,直至2014年上半年才最后完成。问他具体原因,引出一段苦衷。原来在水彩风景写生与创作中,他一度陷入迷茫状态非常痛苦。

笔者和陈先生共过事,谙熟他的秉性,无论干什么事都有一股“牛”劲。一旦认准道路便勇往直前,死不回头。他生活在远离文化艺术中心的偏远小县城,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艺术氛围,完全是孤军奋战,以前他画风景,基本上是照抄客体对象。色彩总被印象派的“外光”画法牵着鼻子走。天天在画,老在原地踏步,几乎未出手过一张满意的作品。就这样苦闷、煎熬,煎熬、苦闷了相当长的时间,才从学习中找到了症结,立即把学画重点转移到思考和探索上来,时刻硺磨着如何把自然风景转化成一幅画;如何把被动描述对象变为主动组织画面,体现作品的“画面感”;如何挖掘工具、材料的表现潜力,突破传统束缚,与别人作品拉开距离……便在《秋醉大巴山》的创作中作了探索性尝试。由于头脑中有了一片新天地,胸中就有了涌动的创新激情,工具、材料也仿佛有了用武空间。一言一蔽之,有探索才有突破。探索和突破可以酿成大自然中的“禅”意。不容置疑,“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奠定作品成功的基石。

陈振国把自己的真知灼见归纳了五点:一是在造型上放弃对自然物象明暗、体积的描述,将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消解自然形态的物质感,强化画面的形式感;二是色彩上既摆脱描述性的再现和印象派表面光影的窠臼,又保持画面色彩与自然色彩的平行关系;三是借鉴中国山水画全景式构图,以表达作者对大巴山恢宏、壮阔的感受,故摒弃近大远小的传统透视法;四是着力画面趣味性的表现,即凸出厚重,又表达松动。为避免出现“平、滑、薄、板”的甜俗味,可大量吸收中国画的皴、擦、点、染、线法,让画面有味耐看;五是为体现画面节奏感,改单一技法而交替使用综合画法。如:山头植被部分采用一次性画法,地面用多层叠加,天空用平涂法。超现实的云彩用修拉的“点彩法”。至于工具使用,水彩笔,毛笔和油画笔可软硬兼备,优势互补。西方的立体解构主义、表现主义和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融合是支撑画面的美学思想,其目的是想打造既具象又抽象,既传统又现代的作品样式。

探索、突破——再探索,再突破,如此生生不息,实践不止。这样的艺术土壤必然造就更多的参天大树!
广告位
自定内容
数据统计:
 
自定内容

汉中翼传媒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脚注信息
自定内容

汉中高端生活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 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