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志
自定内容
汉中时间
文章评论
最新点评
更多点评 发表点评
发表评论
您的评价
差(1) 一般(2) 好(3) 很好(4) 非常好(5)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看不清?更换一张
匿名发表 
 
文章正文
岁寒知松柏之后凋——读高尔泰散文集《寻找家园》
Published:2022-01-27 11:17:01    Text Size:【BIG】【MEDIUM】【SMALL
岁寒知松柏之后凋
——读高尔泰散文集《寻找家园》
撰稿/刘诚

1982年读《论美》知高尔泰大名。先生深刻独到的美学观点,自由畅美的文字表达,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引发我对美学的浓厚兴趣。自《论美》始我接触到朱光潜、李泽厚等人的美学著作,开始了最初一个时期对美的思考。此后一直跟踪先生,知道先生曾一度在兰州大学任教,继而受到排挤——这样的事在中国每一个“单位”天天都在发生。当时以为先生一定出身名门,是学富五车的学问大家,直到读《寻找家园》(花城出版社,2004年5月),才知道先生出身贫寒,写作《论美》时不过二十出头,为《论美》吃尽了苦头——因为写作和发表《论美》,先是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发配到甘肃酒泉地区的“地方国营夹边沟农场”劳动教养,后来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66年遭批判斗争,下放五七干校劳动。在半个世纪的漫长时段里,《论美》的作者一直处在风暴的中心,一只看不见的巨手一会儿将他抛上云端,一会儿将他打入地狱,差一点难以生还。
读高尔泰先生《寻找家园》,我想到这样一句话: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
这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智慧老人在晚年的自述。它不是一般以炫耀才情把玩风雅为旨归的所谓散文作品,而是一部苦难人生的自叙传,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史,这部沉重的历史今天很多仍然健在的人都曾经从其中穿过。
1998年我路过酒泉,曾向坐落在戈壁滩上的那座著名钢城久久眺望,只是那时决然没有想到,从小在稻谷与荷花的水韵江南长大的高尔泰先生,居然会在这座钢城附近一座名叫“地方国营夹皮沟农场”的“单位”与厄运肉搏了很长时间。人类共历着世代,空间却全然不同,所谓天堂和地狱,只不过是同一时间里的不同空间。然而我想,即使是地狱里的生活大约也不会比那里更惨。这座始建于1954年、由劳改农场改建,“集中关押着未经法院判决、由各单位直接送来的,因而也没有刑期的右派分子和坏分子”、远看如“古城堡”一样的劳教农场,听起来或许不无“牧歌”情调(因为它是“农场”呀),其实是一座不折不扣的人间地狱,一座中国式的“布拉格群岛”。除了饥饿,就是劳役;黄钟毁弃,斯文扫地。人贱如糟糠,活着成为恶梦,挥之不去;生命像“破抹布”一样无用和多余,令人憎厌。“名演员偷别人的馒头,大音乐家涎着脸乞求一丁点儿施舍,在外国拿了两个博士学位回来的学者,为抢着刮桶,打架不要命”,“至于自打耳光、告小状,一年到头不洗脸不梳头不补衣服的,那就更普遍了。”(《寻找家园》,第122页)在那个地方,死了那叫“自绝于党和人民”,跑了你还得老老实实自己回到这里,因为没有任何地方愿意接受;支持人们活下去的唯有希望,希望却毫不留情地将人抛弃。“着眼于将来,现在就有了意义”,同为劳教难友、关键时刻保护过先生的历史学家安兆俊如是说。然而正是这位历史学家,成为夹边沟众多死难者中最悲惨的一例。这位曾与先生相约为将来活着、并为学术研究细心收集保存着每一张《工地快报》的学者,先是由于饥饿倒毙中途,最后被丢弃在“场部大门前二百公尺外第一道沙梁”下面,连被黄土掩埋的待遇也没有得到;而曾经相约终身、同在夹皮沟农场接受劳教的妻子也只有改嫁他人,等找到丈夫,得到的只是一堆惨厉的白骨。
暗无天日的年代,“组织”垄断了所有的生存资源,夹边沟农场的劳教人员沦为牲口,除了遮身的破衣,别无所有。管制无孔不入,深入包括私人生活在内的所有领域,人的基本权利都被人以高尚的理由剥夺,剩下的唯有动物性的生存。自由像空气一样稀薄,个体弱势到可以忽略不计,日常生活中一个极小的偶然,如一次饥饿和干渴,一次迷路,一场疾病,一处小小的伤口感染,一次意外的暴打,都可能终结生命;甚至一次躲避大风的匆匆“收工”,也极可能终结一个人的一生:
“不知过了多久,有人在耳边吼,叫收工。我努力把话传给了前面的一个人,叫他再传过去,就丢下锨往回走。往回是逆风,几乎无法前进。连滚带爬倒行逆施,最后总算回到了场部。屋里很黑,刚进去只好摸着走,一会儿才看得见东西。人们在各自的铺位上坐着,默无声息。个个从头到脚一色土黄。眉毛嘴巴都分不清。只有闭着的眼睛,在土黄色的眉毛下,呈现出两撇模糊的红湿。昏暗中望上去,一个个和泥塑无异。想到这此泥塑里面有活人的血液和心脏,不禁骇然。……我平生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硬度。”(《寻找家园》,第113页)
这样的地方显然不需要看守,连大自然也成为野蛮力量的帮凶。然而即使是在那样的绝境,先生也没有对人性绝望:生命脆弱而又顽强,虽然有苦难密织的法网,还是有人穿越它的间隙,赢得了黎明的亮光;而人性于苦难中偶尔迸发出的一星半点的火花,往往格外明亮。在作者平静的笔下,无论是亡命途中的惊鸿一瞥,一次再也不能相逢的邂逅,还是相互戒备甚深的人,忽然卸下面具向对方打开心扉,看似地老天荒、虚无飘渺、与时势格格不入的只言片语,或一个人贱如蝼蚁、默默灭失、再无痕迹的悲惨际遇,无不给人无边的痛楚和强烈的震撼,让人惊骇莫名。
平心而论,“反右”于我固然陌生,但文革时我已记事,自认也是它的见证。现在看来,十年文革的野蛮和残暴,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一个民族的愚蠢和野蛮力量被唤醒,在高尚得不能再高尚的理由下集结,成为一种凌架一切的庞大存在;人贱如飘蓬,再被同样贱如飘蓬的人们严密看管——正是这些同样很贱很贱的人们,为那个人人都很贱的时代制造出更大的苦难,使它的体积增大最终充塞天地,成为压倒性的存在。
一轮又一轮急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就像割韭菜一样割去了民族精英。严密的组织高高在上,无孔不入,严密看管着这个社会每一个成员的一举一动,包括他们的思想。所谓改造,其实就是从精神到肉体的驯化,如果不能在精神上让一个人变得驯顺,那就从肉体上把他们打垮,就连高尔泰这样美学和艺术领域卓有建树的大家也不能幸免。反正阶级敌人永远层出无穷,如果没有则立马制造,人民就是它距离最近的母体,随便切割一块下来,十恶不赦的阶级敌人就有了。让人民相互监督、相互告密、相互看管、相互残杀、相互窒息,连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出于血缘人伦的纽带都被完全切断,亲朋故旧天各一方,穷于自保,人如流动的沙粒一样空前孤立。在那个空间里,任何明天都是奢侈,而表面至高无尚的人民,其实不过“如但丁笔下的鬼魂,互相撕扯咬啃”(《寻找家园》第213页),区别只在于谁能熬到最后。
我承认,读高尔泰先生的《寻找家园》,我紧张恐惧到浑身发抖。
从反右到文革的一段历史,无疑是我们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值得今天的思想家们深入挖掘,可是直到今天这些东西仍然是思考的禁区。所幸无论多么犯禁,仍然有一些老而弥坚的过来人如先生者挺身而出,为时代指认真相。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先生已年届七十,如今是美国一所知名大学的访问学者,隔着太平洋巨大的空间和几十年的辛苦路,先生已没有出自个人命运的愤怒和不平,反而多了一份平静和克制。生命书写的文字,脱去了精致和温软,所剩唯有粗粝和瘦硬。

2009年3月8日
广告位
自定内容
数据统计:
 
自定内容

汉中翼传媒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脚注信息
自定内容

汉中高端生活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 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