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志
自定内容
汉中时间
文章评论
最新点评
更多点评 发表点评
发表评论
您的评价
差(1) 一般(2) 好(3) 很好(4) 非常好(5)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看不清?更换一张
匿名发表 
 
文章正文
会写字的人就一定有饭吃?
Published:2015-07-08 10:00:55    Text Size:【BIG】【MEDIUM】【SMALL
Summary:坚信传统新闻业生命不死、后续有人,却没注意到:媒体转型后不少新职位将无法再由中文和新闻专业毕业生充任,而需要让给IT人才。社会感谢传统新闻业,却不会给它建敬老院。
很早就想聊聊写作,但一直心虚,因为必然有很多人质疑:“你有什么资格谈写作?”

其实这恰好是问题的发端,写作本来就是一个太大的范畴。各种几乎完全不同的写作是被怎么硬凑到一起,以致谁都说不清楚的呢?

不妨类比摄影,摄影家协会归口管理的只是同一种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新闻摄影和婚纱摄影有多少共同价值和规律?写作也一样。秘书们也组织了写作协会,但与搞文学的那些“家”和搞新闻的“者”们井水不犯河水。可是近来自嘲“会写字的人不该没饭吃”的恰恰是后两者。只是他们又代表过宽,即使在新闻同行中,人畜无害的商业化写作从服饰、美食、汽车到IT都岁月静好,最多有点平台转型的烦恼;即使是文学,也有靠它发了财的人。

因而,要说写作的危机,除了整体环境的问题,比如稿费税率等等等等(此处略去3000字),主要还是文学和新闻神圣地位的失落对从业者的打击。不过先别急着叹息,在写作这个大范畴内可不止有文学家和记者,这里面的关系还一直未曾厘清。

会写字的人就一定有饭吃?

【有“非虚构文学”吗】

即使排除文学,剩下的写作远不止就剩新闻了,只是发稿费的大多是新闻机构而已。幸而最近业内开始谈论“非虚构”(non-fiction)。虽然对习惯了以马列著作打头来划分“知识”的中国人民显得陌生,但这个借鉴了数学中的集合的概念刚一露面,就将文学以外的写作一言以蔽之,真是雪中送炭。

当然,这样的概念难免边界模糊,但最令人吃惊的还是在中国语境中,或许由于作家头衔的含金量比记者高,又或许由于中国文学伟大的现实主义基因,“非虚构”依然与文学难舍难分。在很多场合,“非虚构文学”这样的混血概念横刀立马,被与“非虚构写作”并列或等同——明明是想指“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因而主要涉及非文学领域,却又非要称其为一种“因特殊的叙事特征而具有新的文学可能性”的“文学形式”;如此一来,明明接近曾风行多年的“纪实文学”,却说二者有本质区别,但又说不清区别何在。

显然,文学以虚构为主,除非是报告文学作家要在作协里占地盘,“非虚构文学”肯定不是文学家们纷纷热衷于完全基于真实来创作的产物,它更多地是本来就写调查新闻和评论等“非虚构”者硬要把文学加在后面贴金。

如果你了解一点中国何以有人自称“实力派调查记者”,以及中国各种协会、学会、专业委员会之间的混战,就不难理解这种混乱。可是更搞笑的是,“非虚构文学”的中国鼓吹者们又说这一概念也是舶来品,证据是见过“non-fiction literature”这样的用法。殊不知,这不过是语言上的误读。

中国一般将“literature”视为“文学”一词的准确对应,其实这个英文词在广义上指任何书面作品,狭义地才指有文学价值的写作和强调文学性的语言。在将“literature”分为虚构和非虚构时,其外延类似于“文献”,为避免歧义,多数时候“non-fiction”单独使用,后面不接“literature”。

西方对“非虚构”的大致定义是:虽然往往以故事来呈现,但其创作者为其中陈述的事件、人物和/或信息的真实或准确性要承担责任的作品。其类型丰富多样,包括评论、传记、回忆录、学术论文、新闻报道、教材、科普读物、百科全书、史书/年鉴,也包括词典、信件、日记、法规、手册、蓝图,甚至摄影和纪录片;可能涉及历史、科学、经济等领域,甚至包括有关文学艺术的实用文字(当以虚构作品为描述对象时,就是文学评论)。

“非虚构”的边界并不整齐,比如出于叙述需要可能包含未证实的假设、推理或想象成分,但不能包括公认的错误。“非虚构”与“虚构”会有交叉。除包含了大量非虚构的虚构作品(称之为半虚构),也有出版商和书店用“文学非虚构”(literary nonfiction)指有较多文学风格和技巧、但仍保证事实准确的非虚构作品。不过后一类作品更常见的说法是至今尚无贴切翻译的“creative nonfiction”(也称叙事性非虚构),相比技术写作和新闻内容,它特别强调文字技法的精巧。

当然,人类生产的绝大多数“非虚构”文字是日常琐事,能传世的不是写得太好,就是体现了当时的思想和现实,具有史学价值,但围绕其中需要创造性的部分,还是形成了一个虽不传世,但也不至速朽的阅读价值区和一个职业/半职业创作群体。

【文学与新闻之外的“非虚构”】

仅从媒体领域的存在看,“非虚构”势力庞大,从新闻报道到专业性和兴趣爱好类媒体都是它的天下。可是,尽管大多数文学创作手段对“非虚构”而言用不上,作为“非虚构”的一部分,新闻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也不见得对所有“非虚构”都适用,但在地位显赫的文学和新闻两条“战线”之外,中国理论上只剩一个“应用文”的范畴,还只覆盖公文、合同等纯实用性文字,这不光忽略了非新闻“非虚构”的丰富性,客观上还逼其挤在文学和新闻标准下削足适履。这主要体现在:传播量和影响力更胜一筹、同时又主要由中文和新闻专业人士掌控的综合性媒体平台将新闻报道和其他“非虚构”内容熔于一炉,以完成平均化的泛趣味传播,因而极少尊重非新闻“非虚构”的特点。

这种强求一统首先表现在故事上。文学的命脉是故事和人物,新闻虽按理不是这样,但新闻所依附的媒体要对普遍大众好卖也一样。本来,有故事才好卖,好卖大家才能多挣钱,而且很多时候突出文学性,少写实质问题也便于更安全地生存,这么通俗的道理很好理解,可是多为文学家出身的主编们不愿说得那么俗气和直白,他们总是情不自禁地将故事作为社会现实的首要价值、所有读者的最基本需求和媒体存在的最基本意义,故事以外的一切意义都等于零,一切挖不到故事的选题、甚至写不成短篇小说的故事都根本不值得花时间。

好的“非虚构”,特别是新闻,当然也应当尽量增强包括故事和人物在内的可读性,但要所有“非虚构”写作以讲故事为核心价值,只能说中国只剩下文青还认真地读一点稍长的纸媒内容了。虽然人都有听故事的本性,但当所有从中国传媒几大“黄埔”出来的主编们无一不言必称故事时,鉴于他们所讲的故事的精致,以及往往故事超越一切价值的文学家本性,他们实际上还是围绕着那个数量不详的文青群体。

文学,或者新闻,理当是社会的什么守望者之类,可是中国人口远不是只有文青,中国新闻也规则丰富,因而它们都没能改造这个社会也是现实。互联网大潮涌起之际,故事精美的文学及文学化新闻发现:自己的读者群虽足慰平生,与整个社会相比仍是小众。

网络的内容生产是粗劣而狂乱的——事实的快速披露、新鲜知识的传播混杂在大量低俗垃圾中,以自己的方式横冲直撞。虽然文本极其难看,但对以自主、快速、廉价为标准寻找满足的受众,这并不重要;观点的生产也最大程度地大众化,论坛、跟帖和微博上的争论全年无休。其中当然充斥歪理邪说,但隐藏的真知灼见也毫不逊色于职业评论家;趣味的生产同样庸俗与隽永并存,而且段子手比谁都挣得多。

这对非新闻“非虚构”也未必是个好环境,却为这个天生五花八门的领域提供了一个机会——聚集臭味相投的忠实读者群。这个过程也非始自今日。直到博客的顶峰期,获得可观死忠粉的名博也少有商业成功者。微博和微信开始撼动这一僵局,尽管仍不够成功,但互联网门户本身的转型挑战逼出了更多的内容平台,在相对安全的领域,逐渐构成能养活写作者的生存空间。

当然,鉴于文学和新闻的主流地位,这样的空间迅速聚集起的仍主要是这两大名门的流民,只是队伍的丰富性、观念的差异性也一目了然。

会写字的人就一定有饭吃?

【谁来写,写作者的身份危机】

这个差异性的一次经典体现就是有一次某写作平台主编请一位互联网出身的作者给同行们讲讲媒体人如何在网络时代生存,对方上来却说今后将不再需要媒体,所有信息应该全部免费,以致让兴致勃勃的同行们一声叹息。

当互联网初具媒体特性时,如果收费,内容生产群体会好过些,但也注定不会有足以“感动中国”的传播力。在网民即使承认作者的价值也铁定不愿供养之的时代,谁来养一直悬而未决。即使有包养,也难以解决质量评价的问题。点击高就收入高,纯文学和投入巨大的深度新闻会很惨;如果由编辑部决定,他们也代表不了网民,而钱是互联网公司的。两种模式一有民粹之嫌,二有贵族政治之嫌,都不是自然的生态。

最终折衷出了打赏制度,尽管令很多知识分子抱怨没有尊严,但其实纸媒订阅者一样是上帝,订数不足时你一样恨不得跪求。你也无权抱怨雅俗倒置,文学基础和阅读习惯好的国家也有他们的木子美和段子手。这些国家最值得羡慕的不过是有一批像做慈善一样支持知识和文化生产的非赢利机构,而中国这样的机构少得可怜(笔者曾在某富裕地方座谈时说起“有钱是否可以多做些这样的事”,当地领导眼皮都没抬一下)。但即使有,文学尚可能靠捐助为生,媒体不行。

可惜,还是有一些新闻人只知坚信传统新闻业生命不死、后续有人,却没注意到:媒体转型后不少新职位将无法再由中文和新闻专业毕业生充任,而需要让给IT人才。社会感谢传统新闻业,却不会给它建敬老院。

非新闻“非虚构”写作也从一些小众领域开始出现挑战。近一年影响迅速增加的百科全书式知道主义写作平台《大象公会》开辟了一种细密分工的专家型写作模式。媒体人专注于一个领域,其积累只限于转化为大众阅读品,但这些领域还有更疯狂的积累者或真正的从业人员,只是以前只在论坛上滔滔不绝。由于写作技巧并非葵花宝典,再经过编辑的打磨,这些人的作品往往不亚于记者。基本不靠写作谋生,使他们可以疯狂地终生专注一个小领域,而没有中国记者最大的悲哀之一——担心干不动了要转行、转型、转领域。微信公号的兴盛也形成了数量众多的特色小媒体,配合微信的小圈子社交特点,进一步分化了大媒体的人气,尽管后者的产品也不时被小圈子引为谈资,但主导权已经小众化。

最后可能有人会问,你说了这么多某些写作与文学和新闻的不一样,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笔者更想用一个反问来回答:你自己有文学和新闻之外的信息需求和趣味吗?如果有,或许就不会这么问了。
广告位
自定内容
数据统计:
 
自定内容

汉中翼传媒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脚注信息
自定内容

汉中高端生活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 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