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志
自定内容
汉中时间
文章评论
最新点评
更多点评 发表点评
发表评论
您的评价
差(1) 一般(2) 好(3) 很好(4) 非常好(5)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看不清?更换一张
匿名发表 
 
文章正文
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汉上书法名家徐毓泉专访
Published:2015-08-03 16:16:14    Text Size:【BIG】【MEDIUM】【SMALL
徐毓泉,字静涛,号拙庐主人,1926年生,陕西西乡人,已故著名书法家徐沛科(泽生)先生之子,中学高级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汉中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汉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幼年即在其父指导下潜习书艺,从《龙门二十品》入手,临摹碑帖,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家,尤工魏书、章草。先生淡泊名利、自甘寂寞,人品高迈,于书艺见解独到;几十年的研习,众多艺术门类的长期浸染,对其他艺术精华的博采旁收,使徐毓泉先生书法艺术的积蓄逐渐丰厚起来。其作品大器雄浑,风神俊朗,劲健扎实,而又神采飞扬,透出艺术品特有的灵动鲜活之气。徐先生书法艺术的推崇者和支持者、西安日臻商社总经理向涛曾言“徐老师的书法绝无市井气,蕴含书卷气;厚重拙朴而不欺世媚俗;自成风格而传统功力深厚。其气度和书品虽饶古韵而能紧随时代”,信然。

时代造就人才。徐先生所以大器晚成,归因于个人独特的秉赋和长期的坚持,归因于深厚的家学渊源,也归因于今天这个崇尚艺术的时代。另一方面,徐先生的人品书品,又反过来影响到时代的生活和一代汉上青年书家的成长。

秋天的一个傍晚,徐先生在位于西关寓所的书房内接待了我的访问。这是我第四次走进一位书法大家的书房。这间书房与客厅相通,从客厅到书房,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氛围。靠墙放着七八个粗大的画筒和画缸,里面插满了长短不一的各类书画卷轴。墙上挂着一幅中堂,上书诸葛亮诫子书,左右挂着“江山丽词赋,冰雪净聪明” 的对联,都是出自先生本人手笔。书房占据主要位置的是一张巨大的写字台,铺着毛毡,毛毡上点点滴滴有一些淡淡的墨痕。桌面左侧,一个笔架上挂着几支粗大的毛笔,还有几支毛笔随意横放在桌面上,有的十分粗大,给人的印象是,非一只有力的大手不能抓握。右侧一个大书架,码放着一些平素常研习的典籍。案头摆放着一些卷帙印章,显得生动而随意。

徐先生已届78岁高龄,虽白发,清癯,但犹耳聪目明,精神矍烁,思维极为明晰,行动敏捷,愉快地回答了我的提问。


中国书法与中国书界概况

时代前沿:你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多年来在书法艺术领域潜心研习。请问你怎么看中国书法?现在的中国书界是一个怎样的形势?请先生用简洁的语言先谈一下你对这两个问题的总体看法。
徐毓泉:这个问题很大,一下子还不容易谈得清楚;但我或许可以这样说。就中国书法而言,梁启超在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曾从大美术的角度论证了中国书法的美学性质。梁启超在清华书法研究会所作的书法指导讲演中说:“美术,世界所公认的为图画、雕塑、建筑三种。中国于这三种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写字。外国人写字,只有好坏的区别,但是以写字为美看待,可以说绝对没有。”又说:“写字有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表现个性的美,在美术上价值很大,或者因为我喜欢写字,有这一种偏好,所以我认为各种美术之中,以写字为最高。旁的所没有的优点,写字有之,旁的所不能表现的,写字能表现出来。”这段话对回答你的问题不知是否有帮助;我认为梁启超说得很有道理。具体到中国书法界,改革开放的20多年,是共和国书法的辉煌时期,也是20世纪以来最辉煌的时期。5000年的书法历史,有着200多个20年,可是过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全面发展。中国书法协会和各省市书法协会相继成立,书法有史以来有了一个统一的组织;书法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各种书法刊物和报纸纷纷创刊,各类书法论著和作品大量出版,各类书法展览和书法大赛、包括电视书法大赛频频举行;省与省、国与国之间的书法艺术交流空前活跃,这些都是过去所没有的。书法不但是艺术,而且是独特的艺术,是浓缩的东方美学。盛世方显书法美。只有在盛唐,书法美才得到最好的彰显;惟其在当今盛世,人们方以能书为自豪。放眼全国,中国书法,仍然是中国艺术的表率。所以,从总的情况看,中国书法界人才辈出,形势很好。在这个总的评价里面,也有三个流派,一是传统派,大而言之,像启功、赵朴初等书法大家,小而言之,像我这样的,都是传统派。这部分人立足于传统,重视功力,步伐稳健,不为世风所染,任凭时风变化我行我素。二是新古典派,注重从民间书法中汲取营养,着力在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像有些老书家有意将字写得像儿童写的字一样,就是这一类。第三是现代书法。这个现代书法一些人鼓吹得很厉害,将字写得连边沿都没有了,有的以画代字,有的已经脱离了书法的本位。像日本书法的‘前卫派’,弄一大堆墨,不看注解,你就认不出来。这个势力还很大,一再要在书法界争取一个位置。对于这一派,中国书法协会主席沈鹏先生说得好,中国书法是以中国字为载体的,如果你脱离了中国汉字随意挥洒,是不是艺术是另一码事,但决不是中国书法。但书界总的情况还是好的。

时代前沿: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包括书法艺术在内的各种高雅艺术形式,正在被无情地边缘化,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许多人为此忧心忡忡。先生认为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以至于未来时代的前景会怎么样?
徐毓泉:这个不好预测。总的看法是并不为书法艺术的前景感到悲观。书法不会消亡。从书法的历史看,在文字出现以前没有书法。后来出现了甲骨文,再后来随着文字在一些庄严场合的应用,出现了大篆(钟鼎文);秦统一六国,着眼于方便实用,令李斯统一文字,出现了小篆,后又出现了秦隶,隶书到东汉达到极盛;直到后来出现了更方便实用的楷书、行书、草书。从书法的产生和发展看,是一个从实用走向审美的过程,到后来实用性与审美性分离更明显,有些书法就成为纯艺术的了。书法来自传统,所以书法的发展,除了基本功,还是要强调学习传统。必须临摹古碑帖,融入自己的个性,再加上时代精神,这就形成了个人的风格。比如方今盛世,到处是一片向上的局面,你就不能把字写得萎靡不振吧。至于书法今后的发展,我相信书法自会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为自己开辟道路。完全离开传统无法创新,创新只能由继承传统而来。汉台区最近搞了一个临书临印展览。为什么是临书?包含两层,先说什么叫碑,——石头刻了字,拓片形成的这个叫碑;前人的墨迹复制流传下来的,这个叫帖。临书就包括了碑和帖。这个很有意义。在碑帖方面,最近几年国家花费了很大的价钱收藏。比如那个名闻天下的《淳化阁帖》四卷最善本(原帖十卷),就是上海博物馆花重金从美国购回的。还在上海开了大规模的研讨会,汉中也有人参加。最近还搞了一个全国性的“淳化阁帖”书法大展,我也参加了。注意,还不是说你只要有钱就可以收藏,光有钱还不行,而是国家指定文博单位收藏,看看够重视的了吧。还有最近两年,故宫博物馆对米芾《研山铭》、隋贤本《出师颂》均不惜巨资,予以鉴定收藏,都说明国家要保存传统,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搞书法艺术的人最终还是要继承传统;如果你这个现代书法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是建设性的,当然会有很强的生命力,如果没用,脱离了汉字,就很难有生命力,书法的发展会最终将那些非书法的东西轻轻抛开。

学书的历程及其精神传承

时代前沿:据说你的父亲、已故徐沛科老先生,是上个世纪前期汉上著名书家,但除了老一代的人,一般读者、尤其是今天的读者,并不了解详细情况,集中介绍老先生的文字也不多见。能否在这里谈谈你父亲的情况?
徐毓泉:父亲出生在一个农业家庭,排行第三,早年家境贫寒,深感农家子弟求学不易,淬励奋发,朝夕不懈,除读诸子之外,偏喜翰墨。1915年毕业于陕西法政专门学校,先后任富县承审员及汉中道署自治督察员等职。1920年任北京自治讲习所所长,但他无意于官场辞官归里,宁愿过教书卖字的清贫生活。

时代前沿:还记得你父亲的形象吗,他的性格、为人如何?

徐毓泉:父亲于1951年去世。记得父亲一米七六左右身高,较胖,50多岁即留下胡须,仪表堂堂,一身正气。为人处事持重,慎于言行,不太富激情。很实在,很踏实,笃信佛学,晚年自号‘止净居士’。在县上书名很大,碑刻牌匾,遍及城乡。由于年代久远,现在已经很难详知父亲辞官回县以后的书法活动了,但在汉中时为已故王世镗先生刻写《稿诀集字》并注释题跋的事,确是一件有历史价值的活动。

时代前沿:是那位与于右任相知甚深的章草大师王世镗吗?
徐毓泉:是的。当时,曾任西乡代理县长、镇巴县长、褒城县长的王世镗先生离任赋闲,居住在现在的汉中莲花池内,有几十亩薄田,于是种花种草,品书写字,过着散淡的退休生活。适逢父亲其时在汉中道尹公署(相当于后来的汉中地区公署)任职,时相过从。一次,父亲和同事、书法家程履端去拜会王世镗,王偶然谈及,说:“我在镇巴时,曾写过一个章草《草诀歌》,当时已经刻石了,可惜石质太差,工匠工艺也不过硬,刻成后拓印几本就弃置了。现在又作了修订,选了历代书法家的字,取名‘稿诀集字’,想重新刻石流传,苦于财力不济,现在尚付之高阁。”二人听说,心下不禁感慨万端:如此重要的书法作品兼书法理论杰作,居然因这些原因将遭埋没散佚,实为可惜。程履端是个热心公益之人,当即表示愿意承担刻印经费,建议王世镗先生尽快将这个《稿诀集字》刻印公诸于世。履端说干就干,有了一个分工,由履端找人采集石头,选刻字工匠,并负责经费开支,由父亲出任编排,并担任了整个的校订工作。为使《稿诀集字》臻于完美,父亲终日奔走,请汉上名流为之作注,并亲自为之注释、题跋、校订,成碑39块,原存放天台山宝峰寺,后迁入汉台博物馆陈列展出,现保存完好。此一义举,在汉上书界传为佳话。这是父亲在书法方面所做的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因为这不是简单的39块碑。该碑是章草大家王世镗一生从事章草的艺术经验总结,其中讲了草书嬗变的过程、特点、疑似字的辨析及学习书法的要诀,同时又是学习章草的最佳范本,全文1500多字,专心写一两个月,即可掌握。是后世人学习草书的一把金钥匙。如果没有父亲他们几个人张罗刻石,必遭埋没,不复流传,因为几年后,王世镗被书法大家于右任接到南京居住,一年后就病逝了。改革开放以后,北京、西安、上海等地曾将《稿诀集字》出版发行,在海内外广泛流传,在书法艺术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时代前沿:尊父主要作品有哪些?怎样评价他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以你现在的眼光来看,尊父的书法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毓泉:父亲书法作品甚丰,在西乡地面现有一些碑石尚存,如西乡县文化馆现藏“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石刻《满江红》;还有生前题写的一些匾额;另外前述王世镗《稿诀集字》上的题跋注释出自父亲手笔,前后出现七次之多。还有家藏的条幅、屏条、手书李白诗《蜀道难》等,不下数十件。其中一些珍品,随着时间流逝,越发为人所珍爱。父亲书法艺术所达到的成就,可以这样说:那就是在他以前西乡地面上,还没有达到他那样水平的人。传统书家讲究颜柳欧苏,父亲一开始也学这些。由于后来外出求学做事,接触到清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还有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接触得多了,便广泛罗列碑帖按图索骥,于是从颜柳欧苏,又进入魏碑,成就主要在魏体字,还有爨宝子及草书。此外,他的隶书成就也很突出。其书法用笔注重笔力,体势飞动,形成了鲜明的个人书法风格。西乡金石书画名家、父亲生前好友李白瑜先生在父亲的一幅遗作上题词说:“40年前予评泽生先生书法,如铁划银钩,今未变,如见故人。”现在回过头来看,应当说,父亲不仅给了我以生命,也给了我以书法的指导及艺术的熏陶,不过父亲最初其实并不希望我学习书法。

时代前沿:你父亲为什么不希望你学书?在这种情况下,父亲的存在对你作为一个书法家的成长意义在哪里?你学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徐毓泉:我出生于1926年,祖藉西乡,童年在家乡度过。大约在七岁时,被父亲送到村上的私塾读书,整日读些当时政府编定的国文识字课本。比起一般农家子弟,我应当算是比较幸运的吧。我正式学书,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最初是描描红,临临帖,练练笔划。到初中以后,学书意识开始增强;特别对二王书法感兴趣,已经有了一个朦胧的书法意向。父亲那时书法在汉中已颇有名望,但他并不希望我搞书法,想必也不是有意鄙薄书法,而是想让我在那个乱世里首先扎扎实实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艺,于是一心希望我能够对中医学发生兴趣。由于有那样一个家庭背景,有那么多的藏书和碑帖,我学书可谓近水楼台,是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书法家的,可父亲有意要让我从医。除一般课本外,同时还让我读一些医学书。父亲希望我长大以后,除济世活人外,能够有生活的保障。可是父亲的设计是一回事,我的兴趣又是一回事,最终我还是走上了学书的道路,父亲对此当然也感到高兴,经常有一些鼓励、指导,授以笔法,并对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作一些在我而言常常是半懂不懂的讲解。

艺术上与众不同的秘密原因

时代前沿:你是从什么时候明确意识到要以书法艺术作为毕生事业的?据我所知,书法艺术固然美妙,学书的过程却是很沉闷、很枯燥,令一般人难以忍受的。
徐 毓泉:我当时并没有一个明确目标,只是有一个朦胧的想法,这就是通过书法成就功业,能够像一些书法大家一样“携一支笔遍游祖国名山大川”。这个当然很不现 实。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我就很少专门研究书法和临摹字帖了。虽然如此,但由于原已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校内的匾牌,包括校牌,节日的 校门对联,也都由我书写,也还是有点知名度的。

时代前沿:那么,你是从什么时候重又回到了书法的怀抱?
徐 毓泉:解放后从事教育,主要是从事语文、音乐的教学。书法究竟只是一个业余爱好,当时社会也未重视提倡。在这期间,我主要是忙于工作,人要生活啊。时代对 人的限制是很大的。等到我认真对待起书法来,已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了。那时候全国兴起一股书法热,我受到感染,重新燃起了对于书法的热情。每天工作之 余,坚持从头做起刻苦临帖,坚持了四五年。由临帖到创作,完成了书法道路上的一个飞跃。一直到现在我仍然还在临帖,一个阶段和一个阶段,临帖内容都不一 样。我临帖的要求,不光要达到形似,一定要达到神似,且通过自己的领会,尽可能在创作的时候融会贯通。临帖并不会造成束缚,只会使一个人基础更加雄厚,技 巧更加纯熟,积淀更加深厚。我现存作品大多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这时我已经形成了独具的个人特色。

时代前沿:如此看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席卷神州大地的书法艺术热,是将你最终塑造成为一个卓有成就的书法大家的关键。这一次热潮在这个时候兴起,原因何在?
徐 毓泉: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书法热,是各种际遇造成的。在此以前,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并不为人重视,有时还被认为是封建士大夫的孤芳自赏而为人所诟病。书法热 起来,其原因有三:一是,当时拨乱反正,许多原来受压抑的东西都在一个劲地往出冒,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赶上了这样一个百废俱兴的好时代;二是,书法的 美重新被发现,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人们发现除了其他艺术,还有这样一门惟中国人才有的独特艺术形式,几千年以来都在那里大放异彩,无异于为数以亿计的中国 人打开了一条表现自我、展露才情的最佳通道;三是,当时国内有关书法的大展慢慢多了起来,有关书法艺术的报刊杂志也纷纷创刊,阵地在不断增加,视野在不断 扩大,客观上对书法热形成了有力的拉动。这个热浪的鲜明标志,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造就了一批书法人才。如果没有那股热浪的裹挟和感染,不可能有后来如此多的 书法人才脱颖而出,也不可能有我后来在书法上的发展。
Tag:访谈
广告位
自定内容
数据统计:
 
自定内容

汉中翼传媒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脚注信息
自定内容

汉中高端生活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 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