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志
自定内容
汉中时间
文章评论
最新点评
更多点评 发表点评
发表评论
您的评价
差(1) 一般(2) 好(3) 很好(4) 非常好(5)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看不清?更换一张
匿名发表 
 
文章正文
时代的需要使我走进哲学——访陕西理工学院院长、哲学教授叶孟理
Published:2015-08-04 15:44:51    Text Size:【BIG】【MEDIUM】【SMALL
叶孟理,1953年生于陕西洋县,共产党员,现任陕西理工学院院长、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员,陕西省哲学学会理事,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理事。近年来,在繁忙的学校管理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先后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著作、教材等成果60余项,其中专著4部、教材6部,12篇学术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全文转载。《矛盾特殊性理论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矛盾方法与系统方法》、《恩格斯是第一个哲学史家》、《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哲学意义》等10多篇论文,先后获全国、全省优秀科研成果奖。1985年获陕西省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998年获教育部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年获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三等奖。出版专著《毛泽东哲学思想概论》(1983年)、《现代世界十大思想家——弗洛伊德》(1999年)、《欧洲文明的源头》(2001年)、《弗罗伊德传》(2002年)。其中,《毛泽东哲学思想概论》曾在部分高校教学中广泛使用,并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现代世界十大思想家——弗罗伊德》获1999年陕西省人文科学成果二等奖;《欧洲文明的源头》出版后,曾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2家新闻单位刊登消息或发表书评,并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哲学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汉中师范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独立承担和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教委、教育厅科学研究专项基金课题三项,已完成两项,研究成果《中学生活动总量及合理结构的研究》获1998年全国基础教育改革试验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陕西省高教学会“立人奖”二等奖,可谓硕果累累。2006年2月6日,在狗年春节的喜庆气氛中,笔者与叶院长相约,就时代生活与学术研究的广泛话题交谈到深夜。

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回答时代的问题

时代前沿:叶院长,听说近两年你一直在进行生态哲学的研究和教学,是吗?请你先谈一谈,什么是生态哲学?
叶孟理:近两年,我一直在做一些生态哲学的研究,计划编写一本书,已形成提纲,只是目前尚无法坐下来写作。生态哲学实际上是一种应用哲学,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兴学科。为什么会在美国首先兴起?这是因为美国这个国家有它的典型性: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科学技术达到很高程度的国家,正因为如此,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在它那里也表现得最为突出。可以这么说,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多是在依靠科技,使自然环境、生态受到破坏,消耗地球资源的背景下取得的。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人对自然的无节制掠夺,生态平衡被打破,美丽完整的地球成了满目疮痍的世界;从人与社会的角度看,随着贫富的差别越来越大,世界分裂为穷人世界和富人世界,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敏感的美国有识之士越来越感到生态的重要性,认识到继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掠夺式开采,会危及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存在。著名的罗马俱乐部,有一部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对人类发展第一次敲响了警钟。20世纪中叶,发生了两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一是标志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8大公害事件,二是1968年圣诞节前夕,宇航员从太空中拍回地球的照片,表明地球是一个很渺小、又很脆弱的星球。人们由此顿悟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生态运动。1969年4月22日,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全美各院校举行有关环境问题的讲座。哈佛大学法学院丹尼森·海斯又提出,把这一活动推广到全国,建议次年4月22日为“地球日”,在全国开展环境保护运动。从此,西方国家环境保护运动风起云涌,发展成为“绿色和平运动”。生态运动逐渐成为社会运动、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化。这时候人们开始了对生态运动的哲学反思。1974年,美国生态学家康芒纳写了《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一书,指出:“新技术是一个经济上的胜利,——但它也是一个生态学上的失败。”随着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生态运动的逐渐深入,一批哲学家、科学家对其进行哲学概括,就产生了生态哲学。什么是生态哲学?目前众说纷纭,称谓不一,但概括地说,生态哲学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把人和自然看作一个统一的世界,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而且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提供关于人、社会、自然统一的总的思考和看法。

时代前沿:为什么新思想总是最先从西方泊来?只是对已有东西作出阐释,却鲜有自己的奉献,这看来已经是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通病,主要问题在哪里?中国当代文学优秀作品甚多,可是鲜有伟大作品,是不是与当代中国缺乏原创的哲学思想有关?
叶孟理:我倒觉得,不在于是不是一定要有原创的思想。如果原来的哲学功底深,文学家也能够创造出有生命力的作品。从古代讲,中国是最有辩证思维的民族,有非常深厚的辩证思想,如周易、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都是有中国特色的原创的哲学思想。作为一个文学艺术家,有没有原创的哲学思想,我认为并不重要,关键看他是不是能够自觉地运用这些东西来观察和理解生活。其实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都是有深刻哲学的。柳青写的《创业史》,我上中学时就读过,里面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他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这是不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因为它体现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含有深刻的哲理。这是柳青作为一个文学家在叙述中提炼出来的警句。其实,对于文学家而言,哲学更多地是渗透在文学作品里,是一种弥漫和笼罩。再往远里说,在中国古代,一些作品就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只不过没有使用哲学的语言。庄子解释宇宙,讲“宇”字,上下四方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序列,从哲学来讲,讲的实际上就是时空观。唯物主义讲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可是中国神话里已经表现出这样的思想。南北朝时期有一个笔记小说家,叫任昉,写过一个《述异记》,里面讲一个人上山砍柴,见有一个山洞就进去,里面有几个人在下棋,就站在那里看棋。看完棋出来,到处找不到他的东西。循着原路返回,村子里许多人都不认识了,问和他同时代的那些人都到哪里去了?回答说那些人已经死了多年。原来“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他去的是一个神仙洞。这个故事所体现出的,就是时空的相对性。《西游记》第五回,写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回到花果山。一个小猴说:“大圣在天这百十年,实受何职?”孙悟空觉得奇怪,笑道:“我记得才半年光景,怎么就说百十年话?”小猴道:“在天方一日,在下即一年也。”这段描写说明,在文学家那里,早已经注意到了时间的相对性。唐代李贺有一首名叫《梦天》的诗这样说:“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庭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可见在古代文学家那里,时空相对的意识是很强的。一位哲人说,哲学家和诗人是一回事,这话是对的,哲学家用哲学来言说,诗人用形象来表述,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时代前沿:不过,在中国现当代,缺少原创的思想也是一个事实。请问,思想的产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在古代,中国人被公认为非常会思想、也确实是有思想的,难道中国人到现在完全不会思想了,或是有别的什么原因阻止了思想的产生?
叶孟理:到近现代,中国原创的哲学思想少了,确实是一个事实。我想原因很多,可能是随着历史的进步,加之国外思想大量地引进,思想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要在思想上创新更难了。处女地没有了,几乎在思想的所有领域,都出现了过度开发的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在前人已有成果的方向上发展,能有一点点进步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与体育竞技相似,最初一片空白,根本没有记录,这时候创造记录当然比较容易,可是到后来,每一点记录的突破都很不容易, 需要一个运动员付出毕生的努力。这一点在自然科学领域表现最为充分。有些传统学科,该研究的前人都研究了,该发现的都发现了,要有新的突破确实很难。再者,我们国家在一些时期,过分强调哲学为政治服务,在某种程度禁锢了思想的进步。哲学当然不可能完全离开政治,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要为政治服务的,但片面强调,就会对思想的创造性构成阻碍。加之我国到当代的几个时期,粗暴地干涉思想文化,社会发展走了弯路,也阻碍了原创思想的产生。

时代前沿:思想家与作家诗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人吗?这两种人,哪一种对文化的积蓄和生发更重要?什么是中国文化的造血系统,是文学还是哲学?为什么比起哲学,文学似乎看起来更受欢迎?哲学这种古老的学问,会不会有一天走向消亡?
叶孟理:哲学家和文学家,其实是一回事,都是对人生根本问题的探索。不过文学比起哲学,更贴近生活,而且携带着情感的力量,又因为诉诸于形象,属于审美的范畴,有一定的娱乐性,所以格外受到欢迎。但哲学不会消亡,只会变化,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许多困扰人们的重大问题,企望在哲学那里找到答案,没有问题的时代,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随着科学和社会历史的进步,哲学这门古老而常新的学问不仅不会消亡,而且会越来越焕发出新的光彩,对人们认识世界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人们的社会实践起着更加重要的指导作用。只要有人类社会,就有哲学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时代前沿:从学术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没有生命力?马克思对人类最主要的贡献究竟在哪里?人类思想的发展是不是正在、或已经将马克思的学说超越?
叶孟理:在西方国家,对马克思的研究是一种正常状态,比如德国、英国等,始终把马克思看作对人类智慧的创造,是一种学术,并不像我国在一段时期是出于政治的需要。我去过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小城特里尔,那里有马克思生平展览,一个普通的小城、一座普通的小楼,外面也没有什么耀眼的招牌。那里还有一个黄色小楼,相当于马克思的专门研究机构,把马克思当作一个对人类的贡献来纪念他、研究他。就中国而言,真正能科学、正确地对待马克思还是在“文革”以后,过去对马克思理论的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原因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这些规律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概括为两条:一为剩余价值,一为科学历史观。前者揭开了资本主义的核心机密,后者即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以前,自然科学家从不同侧面、不同领域,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一直存在误区,包括一些很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是唯物主义的,一到社会领域就走向歧途。最著名的像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定律至今仍然是现代物理学的根本定律,这是很了不起的。但在讲到力的产生——即最初的力从哪里来,物体最初是怎样获得动力的时候,他说是上帝的推动,即所谓“第一推动说”,牛顿从此走向唯心主义,再也没有新的建树。从哲学看,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最后一个唯物主义者,他在回答世界本质问题上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在解释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时,认为一切都归因于一种爱,走向了历史唯心主义。所以,旧的社会历史观一向是非常混乱的。马克思以大无畏的气概,把唯物主义引入社会历史领域,用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生和发展,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在马克思的学说里,从生命的产生、进化,到发现劳动,到生产,再到占有和社会关系,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最根本的是所有制关系。这些在现在是常识,在那时却是石破天惊,是不得了的事情。人是怎么来的?社会是怎么来的?有了科学历史观,一切真相大白。直到现在为止,这两条定律还没有人能够超越。如果有局限,那是因为他本来是自己时代的产物,现在用它来套今天的现实,是人们对它的态度所致,不能因此来否定它的生命力。相反,今天马克思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发展。比如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识,现在就比较切合实际,对资本主义的态度,也比较科学。马克思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终极真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创造,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回到了马克思的本意。

时代前沿:正如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中国化的禅宗;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洋学说,在中国是不是也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或者说,它正在经历着一个这样的过程?马克思学说是不是正在被儒教化,从而变得面目全非?
叶孟理:马克思主义会不会被儒教化?我看短期内不会。儒家关注人,爱人,讲仁,以仁为核心,以中国人的方式表述一种处世的原则。这些东西在马克思主义里有没有?也有,只不过表现形态不一样。在著名的《共产党宣言》里面,就提出了关注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但毕竟是两种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生长的土壤完全不同,完全同流不可能。再加之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儒学是一种传统文化,在当今的社会里处于非主流地位。我认为,两者会相互渗透、影响,甚至相互促进,但融为一体,变得彼此同一,成为一个事物,是不可能的。当然,儒家思想虽产生于中国的封建社会,但有许多今天还有用的思想成果。按照毛泽东的说法,这里还是有一个糟粕与精华的问题。现在讲构建和谐社会,讲以人为本,讲德法合治,强调中庸,就是吸取儒家思想的精华,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学重新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我们党的主导思想,仍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Tag:访谈
广告位
自定内容
数据统计:
 
自定内容

汉中翼传媒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脚注信息
自定内容

汉中高端生活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 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