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9日星期三 🌤

千古节水,利在千秋(三等奖)

发布日期:2024-08-28 15:56:30   浏览量 :200
发布日期:2024-08-28 15:56:30  
200

千古节水,利在千秋(三等奖)

□汉中市龙岗学校八(3)班:范昊哲

□指导教师:张 茹


民以食为天,食赖以田,田赖以水,山河水堰润山河。

人以水为本,水需节俭,俭需共行,汉中节水福汉中。

自古以来,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第一利器。对于水的合理把控和运用,关系一个民族的存亡安危。古往今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对水的孜孜以求,是汉中古堰山河堰的奇伟瑰丽,也是如今汉中人民争创“节水型城市”的上下求索。千古节水,一代代汉中人写于秦巴山麓下的答案,可与日月同辉。

通观古代,“民以食为天”。而食,则赖以田,田赖以水。汉中,虽云土肥水足,沃野天府,但秦岭南部盆地北沿一线,因地势较高,耕作长受缺水之苦,粮食多有干旱之虑。于是,人们在褒河口筑堰,截河引水,以资灌溉。这就是著名的汉中古堰——山河堰。

这不是一项杰出的工程,他很平凡,但也同时很伟大,伟大的让每个汉中的父老乡亲都会向他深鞠一躬。

山河堰,始建于何年,史无确载。宋代杨绛《重修山河堰记》有言:“境内。灌溉之原其大者无如汉相国曹公山河堰,导褒水,限以石,顺流而疏之;其下之分派别,周溉田畴之渠,百姓食其利,唯时二邑久矣”。由此可见,山河堰,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项智慧结晶。它通过截褒河之水,修渠导引,使河水灌溉农田。而在此以前,汉中地区户口凋疏,堰事荒废,也有修葺水渠的,但都“旋即决壤”。唯有此堰,使得古之瘠薄,今为膏腴。

我曾身临其境地看过山河堰,它“巨石为主,锁石为辅,横以大木,植以长桩”。整个水利工程,浑然天成。大坝堰身,横跨过褒河两岸,一堰飞架南北,原本奔腾咆哮的河水,在此变得服服帖帖,用自身浩大的涛涛上善,哺育三秦大地的父老乡亲。

站在岸上,我仍能看到,一个个坚毅的农人,手持原始的劳动工具,一锹一镐,一石一木的修葺着,努力治服这桀骜不驯的河水。支撑着他们的,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更是要与天争雄的坚定信念。他们成就了这座堰,更成就了汉中人民节水护水,饮水用水的精神。

再看现在,缺水少水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汉中人民接过了历史重任,这庚续传承的事业,是如今汉中人在创建“节水型城市”通路上的昂首阔步。

节水型城市,是指一个城市通过对用水和节水的科学预测和规划。形成科学用水体系实现水资源的自给自足和有效保护。但是节水型城市建设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更需要改变以前沿用至今的用水架构和城乡居民的用水观念。从用水架构来看,全市应形成合力。如同生物的食物链一样,一节一扣的缺少都无法实现。耗水较多且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形成自己的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系统;输水单位,应减少水资源输送过程中的滴漏和浪费;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废水,也应得到恰当处理。这虽在短时间内难以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我们更应迎难而上;居民的用水观念也不可忽视。对于水资源使用的正确认知,是创建节水型城市的必要前提。

跨越千年风云,汉中人民为节约水资源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节水之事,汇利千秋万代;节水之行,携手共同实践。千古节水,利在千秋。争创节水城市,一起走向未来!

助营销
/ PUSH PRODUCT
传口碑
/ WORD OF MOUTH
树品牌
/ BUILD BRAND
推产品
/ PUSH PRODUCT
翼传媒网
TEL:0916-8818872
邮箱:yuanliuw@qq.com 641362069@qq.com
客服QQ号1:2733041880
客服QQ号2:2256025272
版权所有: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号:陕ICP备2024049648号-1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天汉大道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