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日常生活(三等奖)
□镇巴县泾洋初级中学七(2)班:姚欣悦
□指导老师:田兰兰
环保,对于世人来说,早已不再是陌生的词语。几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造成了严重威胁。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其实不是大自然,而是我们人类自己。
1934年5月12日,美国发生了地球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它起自美国西部平原,迅速掠过西部广阔的土地,将千顷农田的沃土卷起,并以每小时60-100千米的速度,咆哮着由西向东横扫了整个美国国土。这次沙尘暴连刮3天,将美国西部的表土层平均刮走了5-13厘米,毁掉耕地4500多万亩,造成西部平原的水井、溪流干涸,农作物枯萎,牛羊大批死亡。在历史上,北美大陆到处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随着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大片森林、草原被毁,美国人几乎砍光了从大西洋畔一直到大平原区的无际森林,使土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种下了祸根。前不久一则新闻报道讲,阿根廷一处海滩前有一旅客捉到一条搁浅的小海豚,不少游人见它相当可爱,争相触摸它并与它合照,最终令它脱水而死。近年来由于人类过于亲近、侵扰动物原有的栖息地而导致其大幅减少甚至灭绝的例子,也时有所闻。
恩格斯曾经说过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人们。”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但人们可曾想过,长此以往,再过几百年、几千后我们将何去何从?当代没有女娲炼石补天、没有后羿射日,我们该如何弥补这些重大的过失呢?如何维系生态平衡?发展生态文明?我想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事件中获得启示。在美国旧金山北边约20公里处,还奇迹般地保留着一片约2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主要是美洲红杉。森林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以前为了预防火灾,他们会把倒地的死树清理掉,现在则认识到死树也有其生态作用,顺其自然了。的确,红杉树皮含有休眠芽。树干倒下、死去会刺激这些休眠芽开始发育,长出树苗。它们是老树的克隆,将各自逐渐长成大树。它们或者在倒下的树干上整齐地排成一排,或者以老树的残桩为中心,组成一个“家庭小圈子”,在森林常常可以见到类似这样整齐排列的克隆“树阵”。如果倒下的大树没有留下克隆,也不会浪费掉。蘑菇将在它们上面生长、繁衍,昆虫将以它们为食或在那里栖息,两栖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也会在那里筑巢,甚至北美山猫都会住在红杉残桩的洞中。如果大树倒在溪流中,会形成水坑,鲑鱼将在那里产卵;倒地的树干能吸收雨水,保持土壤的潮湿,落叶和球果也容易在倒地树干的周围聚集。在它们逐渐腐烂后,其含有的营养素就逐渐释放进了土壤之中,因此死树周围的土壤变得特别肥沃,掉在那里的种子很容易生根发芽。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呼吁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意思是说不违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那粮食就会吃不完;捕鱼时不用细密的渔网到池塘湖泊中捕鱼,那鱼鳖也会吃不尽的;砍伐树木要有一定的时间季节,不滥伐,木材就会用不完。可又有多少人听见了?听进去了?希望先贤声嘶力竭的呼吁和警醒能够穿透两千多年的重峦叠嶂,千回百转间唤醒现代的我们。
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是我们心中应坚守的道德底线,更有赖于国家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该如何行动呢?生活无小事,我们应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譬如:用手帕代替纸巾,日常生活中随手关灯,关水龙头,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这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但足以让我们成为“低碳达人”,还有,用完、喝完的、牛奶瓶或饮料瓶等可制成小手工或用来做储物盒,没喝完的雪碧冲马桶很干净,洗脸的水可以用来洗脚,洗衣服的水可用来拖地,清洁洗手间,洗完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千万别小看这些水的循环使用,日积月累下来,一家人每月能节约一吨以上的水呢!另外,如果每月手洗几次衣服,那么几台洗衣机就可以节约一些电,也就节约了发电的煤,同样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连小小的手机、电视、饮水机等物品的插座也能产生二氧化碳,比如手机充电器,充电器如果很长时间插在插座上不取出,不仅会排出二氧化碳,还有可能引爆;冰箱里的食品摆放整齐,也就能降低冰箱的工作次数;而空调,固然能给我们带来舒适惬意,但它的外机会排出大量的有害气体……
如果我们爱护环境,这里的空气将更加清新;如果我们不随意制造“白色污染”,这里的一草一木将更加青翠;如果我们不乱扔废旧电池,这里的土地将更加肥沃……建立生态文明不是简单说说而已,摒弃“言大于行”,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而且要作为一种行动指南,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