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导航
- 资讯
- 头条
- 校园快讯
- 网站公告
- 专题
- 观察
- 视频
- 国际
- 汽车
- 楼盘
- 文化
- 财经
- 诗歌
- 小说
- 人物
- 网络
- 纪实
- 社会
- 旅游
- 娱乐
- 时尚
- 两性
- 美容
- 散文
- “综合创建杯”第七届作文大奖赛(请按组别投稿)
- 灵异
- 科技
- 秘闻
- 杂谈
- 历史
- 读书
- 养生
- 探险
- 乡镇
- 趣闻
- 时装
- 观点
- 军事
- 爆笑
- 时政
- 猎奇
- 家庭
- 访谈
- 收藏
- 交友
- 揭秘
- 育儿
- 演讲
- 民俗
- 艺术
- 职场
- 讲座(作文方向)
- 优秀千字文
- 特约作文专栏
- 同题作文
- 莲花圣手:搞笑零分作文
- 优秀原创作文推荐专区
- 我的青春我的梦-校园演讲录
- 本月推荐:莲花圣手之星
- 原创作文自由投稿专区
- 讲座(口才方向)
- 情书自由投稿专区
- 汉中特产
- 随笔
- 教育
- 生活
- 体育
- 天汉女子诗社专栏
- 文库
- 广告客户链接页面
- 现代应用文自由投稿专区
- 莲花圣手周末作文训练营
- 陕西理工大学知行文学社原创作品专栏
- 莲花圣手作文大奖赛入围稿件(小学组)
- 莲花圣手作文大奖赛入围稿件(初中组)
- 莲花圣手作文大奖赛入围稿件(高中组)
- 镇巴中学特约作文专栏

赵剑波
赵剑波,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群文副研究馆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汉中市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市文联委员、政协委员。1965年9月1日生于陕西洋县,1984年8月参加工作,从事群众文化工作30年。1991年至1993年在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师从饶余燕、韩兰魁教授学习作曲及配器,有声乐、器乐作品90余件与观众见面。代表作有歌曲《请到汉中来》、《花海汉中》、《请在洋县留下来》、《洋州梨花》、《朱鹮故乡欢迎您》、《梨花盛开的季节》、《茶乡人家好运来》等。现任洋县文化馆馆长。
赵剑波: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因为父亲和爷爷的影响,我从小便喜欢上了音乐。那时候,整天沉迷在音乐里,爱唱戏、爱拉板胡二胡,还喜欢上了写字画画,真所谓“吹拉弹唱,样样都会”。
高中毕业的时候,所有同学都在报考各大院校,而我从高二到高三,连续两年报考了西安音乐学院,这也是我唯一的梦想。虽然两次都落选了,且父亲还时时刻刻让我继承他中医大夫的事业,只是这些都丝毫没有改变我喜欢音乐、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人生其实是多种力量相互塑造的一个过程,其间充满了偶然性。说不清究竟是音乐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音乐,但在后来的岁月里,音乐确实在无形中充当了我人生的领路人。
1984年8月,在老家的一次乡“三干会”上,因说我是一个“吹拉弹唱样样都会”的高中生而被推荐进入乡文化站工作,从此便由一个农村娃变成了国家的文化干部。
多年来,我一直非常庆幸,庆幸自己所干的工作正是自己所喜欢、所酷爱的。正象我的一首歌中写到的:“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因此,贷款上学进修、负债买钢琴购设备,工作当中的所有艰难困苦,都变成了无尚的乐趣。也正因此,我发奋学习、努力工作,以一个农村娃的质朴和倔强,从事着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再大的困难也决不放弃、从不言败,不追名逐利,在各位老师、前辈、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下,《请到汉中来》、《朱鹮故乡欢迎你》、《花海汉中》等一首首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旋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被大家认可和传唱,这是自己莫大的欣慰和喜悦。
记得有两次在汉中电视台和汉中音乐广播电台做节目,主持人问到:“《请到汉中来》这首歌现在咱们汉中传唱度和知晓率这么高,而且在政府的很多活动当中被广泛使用,他们给你付钱了吗?”我说:“没有!”。主持人又问:“那你为什么不按《版权保护法》进行索取呢?”我说:“我们身为政府的文化干部,为家乡写歌是我们的工作所在,我们都有工资,我们不能再向政府索要任何费用。再说,作为写歌的人,我们的作品能被大家认可,能被传唱和使用,这是我们最大的荣幸,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
时光如梭,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一切都是那样的来之不易!每念及于此,我们更应该倍加珍惜,珍惜我们美好的时光和生命,珍惜这份如意的工作和事业;我们应该倍加感恩,感恩这片让我们生活的热土,感恩父母的教诲和养育之恩,感恩上苍赐予我的智慧和工作的机会,感恩所有的老师、同事和领导的关爱,正是他们的热诚帮助和支持,才成就了我今日在音乐事业上的一份成绩!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为汉中人民写歌,为了自己挚爱的事业而奋斗不息,这将是我永恒的追求。
附录:优秀青年音乐人赵剑波印象
撰稿/刘诚
音乐和诗歌原为一体,产生于欢庆丰收或迎神祈福之类的神圣需要,后来分工精细化才分出了音乐与诗歌的不同门类。即便如此,音乐与诗歌仍然是结合最紧密的姊妹艺术,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歌曲——诗一样的歌词再配上音乐的旋律便能飞起来,在很短时间变成流行歌曲飞入千户万户引发万人哼唱。音乐是不需要翻译就可以通行世界的特殊语言,与其他文字性艺术相比,音乐也因其高度抽象而产生了更高的技术壁垒,故而音乐创作一向被人视为畏途。
但就在洋县这一片热土上,也有年轻的后学在音乐这一高难的领域里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这便是优秀青年音乐人赵剑波。
剑波和我同乡,由于在市文联工作,这些年与剑波接触不少。印象中,青年剑波气质清秀、高贵、睿智、勤奋、敬业,对音乐艺术有一种刻骨的热爱,浑身上下都透出一种浓重的艺术家的浪漫的气质,与音乐这一特殊的文艺品类可以说是融和到天衣无缝,实现了无缝对接。
像剑波这样优秀的青年音乐人产生在洋县,其实也不令人感到意外。洋县这一片热土,历来都是汉中文气最盛炽的一个区域。洋县人睿智、热情、自信,有强烈的表现欲,天性中有一种强烈的浪漫的元素,这应当是洋县人特别热爱文艺的一个根本原因。无论是在万马齐谙、百业萧条的十年“文革”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那里群众性的演艺活动从来都是一浪高过一浪。再苦不能苦文艺;你可以吃得清淡些,却不可以没有文艺;你可以穿戴得朴素一点,却不能没有舞台上的大红大绿、百般艳丽。很多地方都有戏班,便是最清贫的村落也有一套锣鼓家使(也即西洋所谓打击乐),时不时就上村头敲上一通,更不用说流行全县的杖头木偶(民间俗称肘娃娃)以及地社火、抬社火、端公戏等久远的民俗。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文革期间盛行于各地的文艺调演,洋县一向都是有声有色,不仅规模大而且质量高。这其中除了少量由政府直接承办的活动,大都是民间自发的,完全不计报酬,凡参与者快乐便是报酬,多年来已成了民俗,归入了一种优越的“洋县传统”。正因为有如此浓厚的文艺氛围,多年来洋县文艺新人不断涌现,诗歌、散文和小说、甚至曲艺创作名家辈出硕果累累,只是由于音乐创作的难度,优秀的作曲家相对短缺,剑波的音乐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洋县音乐创作方面的一个艺术洼地。
剑波自小在洋县浓厚的文艺氛围中长大。根据他的一段自述,是在一次乡一级的三干会上因为“吹拉弹唱样样都会”而被很偶然地选中成为当地的文化干部,从此由业余而专业、由乡下到县上,就这样一步一步走上了文艺道路。多年来,剑波十分珍惜这一份宝贵的机遇,勤奋学习,大胆探索,为了音乐他毅然放弃了医生父亲为他设计好的前程,吃了很多苦头却始终无怨无悔、乐在其中。为了提升专业水准,剑波还曾自费到梦想中的音乐殿堂——西安音乐学院进修,师从教授饶余燕、韩兰魁教授学习作曲及配器。功夫不负苦心人,多年来剑波潜心于音乐创作,有声乐、器乐作品90余件与观众见面,其代表作如歌曲《请到汉中来》、《花海汉中》、《请在洋县留下来》、《洋州梨花》、《朱鹮故乡欢迎您》、《梨花盛开的季节》、《茶乡人家好运来》等在洋县和汉中广为传唱,这些音乐作品有的是他作曲,有的是既作词也作曲,同时还能自行完成复杂的MD制作。我于音乐无专门研究,但如果从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在剑波音乐创作中那些激越的旋律,总是在有限的时空内奔突着一种内心的激情,它们不只是“悦耳”,而是在悦耳动听的同时通过多种音乐手段的运用,反复强调着作曲家心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我宁可把剑波想象作一位诗人,这些激越的旋律从一位诗人的内心汩汩流出,像子弹一样的能量流经由声波的特殊渠道抵达,再把他人心灵的某个敏感部位击中。
然而剑波决不只是一位优秀的青年音乐人,在洋县文艺界,他首先是一位称职的国家文化工作者,发挥着远比一个优秀作曲家更重要的作用。自剑波接任洋县文化馆长以来,洋县文艺事业更见繁荣,各项文艺事业有声有色,用老一代文化馆领导闫志智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这个文化馆长选对了人”。在剑波的精心策划下,洋县文艺活动一年四季不断,有板有眼、有声有色,而在这些动辄惊动全市的大型文艺活动中都看到剑波那不知疲倦的身影。就我参加过的“朱 杯优秀歌曲大奖赛”、“好歌唱三秦——陕西省音乐家走进洋县”等大型文化公益活动来看,老实说都属于高水平的策划,各方面的衔接天衣无缝。值得一提的还有《洋县文艺》,这本县级文艺杂志创刊很早,最早只是一本油印的小册子,我的诗歌最早就是发表在这本朴素的刊物上。几十年来县文化馆换了好几任领导,这本《洋县文艺》也随着社会的变化断断续续坚持出刊,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到了剑波手上更是全面升格,首先是在战略上把《洋县文艺》的出刊提升到繁荣洋县文艺的战略高度进行安排部署,然后从各方面争取资金,调集精兵强将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编辑团队,凡发表稿件都按国家规定支付稿酬,几年下来刊物质量全面提升,社会影响迅速扩大,如今这本伴随洋县文艺事业走过六十多年风雨历程的文艺杂志已经成为洋县文艺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我欣赏剑波的音乐才华,更感佩他视音乐艺术为神圣的那一份执着和虔诚。正是由于像剑波这样一批优秀文艺人的存在,洋县的文艺空气才能如此浓厚,回荡在洋县上空的音乐旋律也才如此激情而清越。这是一个反哺的过程:先是一代一代的人吃传统的乳汁长大,然后再反过来加入传统、反哺传统,使这一片土地上文艺传统更加深厚、茁壮。愿青年剑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音乐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