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导航
- 资讯
- 头条
- 校园快讯
- 网站公告
- 专题
- 观察
- 视频
- 国际
- 汽车
- 楼盘
- 文化
- 财经
- 诗歌
- 小说
- 人物
- 网络
- 纪实
- 社会
- 旅游
- 娱乐
- 时尚
- 两性
- 美容
- 散文
- “综合创建杯”第七届作文大奖赛(请按组别投稿)
- 灵异
- 科技
- 秘闻
- 杂谈
- 历史
- 读书
- 养生
- 探险
- 乡镇
- 趣闻
- 时装
- 观点
- 军事
- 爆笑
- 时政
- 猎奇
- 家庭
- 访谈
- 收藏
- 交友
- 揭秘
- 育儿
- 演讲
- 民俗
- 艺术
- 职场
- 讲座(作文方向)
- 优秀千字文
- 特约作文专栏
- 同题作文
- 莲花圣手:搞笑零分作文
- 优秀原创作文推荐专区
- 我的青春我的梦-校园演讲录
- 本月推荐:莲花圣手之星
- 原创作文自由投稿专区
- 讲座(口才方向)
- 情书自由投稿专区
- 汉中特产
- 随笔
- 教育
- 生活
- 体育
- 天汉女子诗社专栏
- 文库
- 广告客户链接页面
- 现代应用文自由投稿专区
- 莲花圣手周末作文训练营
- 陕西理工大学知行文学社原创作品专栏
- 莲花圣手作文大奖赛入围稿件(小学组)
- 莲花圣手作文大奖赛入围稿件(初中组)
- 莲花圣手作文大奖赛入围稿件(高中组)
- 镇巴中学特约作文专栏

段成鹏
段成鹏,汉中市红茶研究所所长,陕西鹏翔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71年生于著名茶乡——西乡县两河口镇。2003年3月注册成立陕西鹏翔茶业有限公司(原名西乡县鹏翔茶业有限公司),从此潜心绿茶生产和研制,与汉茶结下不解之缘。由鹏翔茶业精制加工的“鹏翔牌”汉中仙毫、鹏翔绿茶、鹏翔毛尖等精品绿茶畅销全国,如今由其领衔、历经五年反复试验打磨成功的“汉家红茶”,作为汉茶业界第一家独具品格的红茶品牌惊艳出场,给汉茶业界带来莫大的惊喜。在弄潮茶业的同时,段成鹏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进步,并以其突出的表现当选陕西省第11届、汉中市第4届、西乡县第16届人大代表,西乡政协第11届常委、团陕西省青联委员,荣获陕西省劳模、汉中市劳模、西乡县劳模、陕西省第二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汉中市十佳乡镇社会公益人物、陕西省工商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汉家红茶:打造驰名全国的红茶品牌
——陕西鹏翔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汉中市红茶研究所所长段成鹏专访
访谈策划/刘诚 图片/鹏翔茶业提供
2013年8月,由汉中市红茶研究所历经五年精心打磨、陕西鹏翔茶业有限公司精工出品的“汉家红茶”在千呼万唤中惊艳出场,给向以绿茶为主的汉茶业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九十年代以来,在汉中茶人多年努力和市县政府精心培育呵护下,汉茶产业迅猛发展急剧扩张,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成绩,汉茶高端产品汉中仙毫屡获国际大奖,早已名扬海内外,成为名符其实的“国茶”。但汉茶产业走到今天,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面平静之下其实潜流涌动。据了解,自2005年以来全国范围一波“红潮”(红茶)悄然兴起,曾几何时,早喝绿、晚喝红,春夏饮绿茶、秋冬饮红茶,已成流行一时的饮用时尚。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家红茶”作为陕南第一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红茶品牌,以携后发优势欲与国内传统红茶名牌一决高下的姿态亮剑市场,这一划时代的事件,意味着汉茶史上一个多元的、让茶叶消费者拥有更多选择权的时代已然到来,让人惊喜之余,也给汉茶产业投下了巨大的变量。传统的绿茶产区能不能加工出精品红茶?红茶与绿茶会不会相互冲突、抵消,在绿茶仍需苦心经营、深度挖掘的情况下,红茶的异军突起会不会削弱绿茶产能,造成始料不及的影响?“绿”加“红”两条腿走路,将为汉茶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2013年春茶采摘制作峰期,笔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汉中市红茶研究所所长段成鹏。
情结红茶缘于对汉茶产业的深度思考
刘:汉中市红茶研究所成立于什么时间?汉中还有这样专门的红茶研究机构吗?
段:汉中市红茶研究所成立于2007年5月。据我所知,这是汉中、甚至陕西省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红茶研究所。红茶研究所以陕西鹏翔茶业有限公司的科研力量为主体,也有来自高等院校的知名学人和市上的资深茶人参与。截止目前,先后参与红茶研究的有:西乡茶叶局李大算副局长,任名誉所长;西乡县茶叶技术指导站长肖长顺,县茶叶局产业科长陈志龙,西乡县茶叶技术特派员黄海波,西乡县政协副主席、中级农艺师徐应忠,中级农艺师张军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余有本博士,还有陕理工食品工程系副教授付静等,可以说集中了很强的科研实力。
刘:你从什么时候接触到红茶?绿茶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甘冒风险研究红茶?
段:我从2005年开始接触到红茶。这一年我到湖南农业大学进修茶学,当时著名的茶市长、汉中市人大郑宗林主任也去了,汉中去了十九个人,学了20多天,主修茶叶审评,也就是学会喝茶,鉴别茶叶品质。以前也接触过红茶,但只是在这一次才进行了深入的了,对各类名茶、尤其是红茶,有了一个系统、深入的了解。简单说来,红茶主要产自中国南方,知名的有祁门红茶(安徽)、滇红(云南)、福建工夫、还有金俊眉(福建)等,市场非常好。陕西茶区主要在陕南三地市,历来是绿茶的天下,尤其西乡,是历史上公认的高香富硒绿茶产区,为了培育绿茶产业,市县多年来出台了不少措施,投入了大量资金,旨在将以“汉中仙毫”为代表的绿茶品牌做大做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要成立一个红茶研究所呢?这涉及到我多年来对汉茶产业的深度思考。这个思考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世界茶叶消费潮流来看,红茶在世界茶消费市场已经占到90%,但2011年的一个调查显示,中国国内传统的茶叶市场仍以绿茶、花茶、铁观音为主,红茶市场刚刚启动,对红茶的研究开发相对滞后,比起绿茶,红茶无疑拥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这也是近年国内红茶市场增长异常迅猛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从2008年起红茶市场每年以15%的速度在增长,特别是近一两年来,人们对红茶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全国市场一片“红”,绿改红成大势所趋,早喝绿晚喝红,春夏饮绿茶、秋冬饮红茶,已成流行一时的饮用时尚,但对汉茶来说,红茶研究仍然是一个空白,是一块处女地,这直接刺激了我投身于红茶研制的强烈愿望。二是缘于多年来我在绿茶生产上的历炼思考。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进入茶业领域,多年来摸爬滚打,对绿茶生产研制及营销方面的酸甜苦辣,一向有着切肤的感受。搞了这么多年的绿茶,我发现了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绿茶多用春茶,夏秋茶附加值低,大部分弃而不采浪费掉了。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在春茶制作绿茶的同时,能不能给夏秋茶找到出路呢?这个出路找到了,这便是红茶。二是汉茶乃至陕茶,一向靠绿茶独力支撑,花色品种少,产品单一,占比很大的红茶市场因为没有产品只好拱手出让,这个市场我们汉中不去占领很亏。发展红茶产业将极大地丰富我市的茶类结构,大大提高夏秋茶的综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基于这两点,我强烈地意识到一定要把红茶搞出来。红茶研究所就是这样搞起来的,因为事情总要人做,我们没有时间坐等;我的想法是先干起来,即使失败了,也可以提供有益的教训。

研究证明,汉茶不仅能做红茶,而且能做出一流的品质
刘:茶分几类?红茶工艺既然是现成的,能否走捷径,直接拿来?段:茶分绿茶、青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六大类。红茶的鼻祖在中国,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名为“正山小种”。红茶属全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严格说来,红茶不是指茶的品种,而是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从理论上讲,全国六大茶类,六十几个茶树品种,其中每一种都可以制这六种茶,这种现象被称作茶的兼容性。陕西茶区的茶被认为最适合制作绿茶,能不能制红茶?理论上当然是可以的,但能制出什么样的红茶,制成以后品质如何,心中无数。我虽然很早就想把红茶引入汉茶,但一直停留在想法层面,因为这里涉及到很多问题,在经济上也有风险。早在八十年代,老一代茶人蔡如桂曾做过一些红茶研究,结论是可以制,但具体工艺如何,能做出多高的品质没有现成结论,后来也不了了之,当年的试验资料都已散失,总之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发起成立红茶研究所的目的,也是就这些困扰红茶生产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的反复试验。至于说能不能拿来?一般想来是可以的,实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同样的原料,同样的工艺,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老嫩、不同的天气,再下来工艺上的微小差异,做出来的红茶很可能完全不同,每一点区别都直接影响到红茶的品质。比如按照工艺规范,鲜叶萎掉四至六小时,到底几小时为好?要根据茶叶的不同具体掌握。这里最关键的是,一定要把学问、死的工艺规范,变成红茶加工的活的经验。再如,发酵要求在25-35度之间,这是一个区间,到底多少度为好,又是一个问题。这里因素太多,差别可就大了。水分含量的高低,摊的厚薄,都直接影响茶的品质。所谓研究,就是研究这些。这些因素不同,做出来的茶必然千差万别。比如萎凋,到什么程度?揉捻,如何揉捻?用机器还是人工?到什么程度?再如发酵,俗称“发汗”,是最为重要的环节,需要怎样的火候?烘焙,火候如何掌握?复焙,含水量如何控制?这里对原料、气候、水源、空气、设备、工艺、贮存,以及对节气与时令的把握,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每一个环节的细微不同,都会造成红茶品质的巨大差异。事实上,红茶工艺简单,但制作复杂,远超绿茶。研究的目的是,找到陕茶制作红茶的成熟工艺,摸索出一种适合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操作的规律,没有这个就不可能定型和量产,做到标准化生产。刘:红研所是怎样运作的?成立以来做了哪些工作,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成效?段:红茶研究所成立几年来,每年都制作红茶,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原料,不同的季节,请不同的人,分期分批进行试验,不断研究改进,对相关数据都要详细记载和深入分析。除了自己做,还先后请福建、安徽一些高级茶艺师,请他们到西乡来,按照他们的工艺制作,以便相互对比。此外还要请外省专家、高等院校教授(比如著名茶叶专家段建真等)来西乡指导。同时我们还走出去,向红茶业界同行请教,比如今年,我们就组织生产人员、技术人员,由县茶业局领导带队,先后到安徽祁门、福建武夷山、河南信阳等著名红茶产地拜师学艺、求取真经。这里当然有商业秘密,但做茶有一个传统,就是不保守,大家愿意坦诚相待、相互交流,这给我们拜师学艺以极大的方便。通过这几种方式,一边做、一边学,一路走、一路看,详细记录,反复对比试验,精心打磨提高,这样的工作年年都做,已经成为红茶研究所的常态,直到拿出满意的产品。因为我们成立红研所,不是为了好玩,而是直指实战,旨在摸索出一整套红茶制作工艺,使之定型,为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年都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对生产出来的试验产品,我们每年都分送各方面重要人士,详细征询各方面的意见。每当到了著名的红茶产区,也都要把我们制作的红茶送上请人家进行评审。品评的结果,除了工艺上的建议外,外地行家认为,我们汉中当地的原料,不但可以制作红茶,而且可以做出一流的高品质。不少外地厂家还产生了与我们合作建立车间生产红茶的意向,还有的厂家对合作生产红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些客户试喝了我们出产的红茶之后,觉得好,要求我们提前上市,量产,还有的上门定做、预购。国内专家评价,认为我们制作的红茶,有独特的香味,汤色红艳,口感润滑,耐冲泡,属高档红茶。经过广泛征询各方面意见,我们把它取名为“汉家红茶”,如今已经获得了注册商标,并获得了汉中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因为我们根据汉中茶叶原料的特性,创新了红茶制作工艺,我们还申请了国家专利,已经得到国家专利局批准。目前红茶制作工艺成熟,技术先进,已经完全具备了标准化生产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