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志
自定内容
汉中时间
文章评论
最新点评
更多点评 发表点评
发表评论
您的评价
差(1) 一般(2) 好(3) 很好(4) 非常好(5)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看不清?更换一张
匿名发表 
 
文章正文
从柏拉图时代到“开放社会”:“洞穴说”四类人的隐喻
Published:2015-07-06 09:22:57    Text Size:【BIG】【MEDIUM】【SMALL
全球化的今天,一个绝对封闭的社会已不可能,开放成了政治话语与个人常识的交汇点,似乎很乐观。

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洞穴还是无处不在,现成的事实与案例摆在眼前,我们也不好抵赖,很多人还有生活其中的亲身经验,洞穴中除了那些“无辜的囚徒”,还有很多人主动从洞穴外回到了洞穴内,心怀诡诈与洞内人一起载歌载舞,似乎不能不让人悲观。

柏拉图是个机灵人,在《理想国》第七卷中通过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引出的“洞穴”比喻充分显示了柏拉图尚未消泯的诗人气质,也聪明地洞悉了古今不移的政治与社会通病,哲学研究者重视这个比喻,并将它作为整个西方哲学的“光源隐喻”、“白色神话”,它也在批判启蒙的传统中遭受了重创,然而一个不能忽视的前提是,西方社会的批判者是在已经走出洞穴、掩埋洞穴之后对过分光照、强迫光照的反思,批评的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个世界上尚存洞穴,那么重要的是反对洞穴本身,让洞穴中无辜的囚徒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不是立马扛起批判真实世界的大旗,这让人莫名其妙。

我们主要谈谈“洞穴说”中提及的四种人,洞穴囚徒、在洞穴外往墙上投影的人、走出洞穴的人与走出洞穴又回来的人。

洞穴囚徒。柏拉图提出“洞穴说”的本意是谈“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他说“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第272页),这就是洞穴中的人了,也即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是被囚禁者,因此后面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就直接使用了“囚徒”,“囚徒”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他们所看到的只是后壁上的投影,他们没看过真实世界的样子,他们相互之间的交谈也不会导致怀疑的结果,只会对墙上的影子信以为真,以为这就是真实本身。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有个陌生人闯入其中告诉他们所看到的都是幻影,结果会是什么?最有可能是遭到集体的反对,甚至迫害,囚徒因为所受的认识的局限会迫害人,他们自己也是受害者,无辜而盲目的大众。说到这里,我们不难找到当今世界的洞穴囚徒了,他们被限制认识外界的自由,他们接受了严格的意识形态教育,他们观看的是过滤审查之后的媒体报刊,他们热爱洞穴,将墙壁上的影子奉为圭臬,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囚徒既可恨又可怜,因此需要受教育,这种教育是真正的启蒙教育,是挣脱身上的枷锁走出洞穴看到真实世界的可能性。只要洞穴存在,就会有洞穴囚徒,就需要释放他们。

在洞穴外往墙上投影的人。“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举着用木料、石料或其他材料制作的假人与假兽”(第272页),这些人通过洞外的火光将阴影投射在墙上,让洞穴囚徒看到各种狰狞面具的影子在后壁上舞动,这些影子成了洞穴囚徒真实的生活,形成了他们根深蒂固的意识。柏拉图称他们为“过路人”,似乎跟玩一玩的票友一样,真实的情况可不是如此,现实世界中这类人是一个庞大有能力的群体,他们玩弄器物给囚徒投影也不是像民间艺人的皮影戏,而是刻意为之,这样就可以控制囚徒的所见所思所想,成为他们听话的奴婢。他们深知真实世界的险恶,也知道一旦囚徒知道真相之后将危及自己的权威,他们失去了操控的权能了,因此他们总是主张洞穴内的生活是美好的,他们提供的幻影已经足够幸福,囚徒除了心存感激其他的非分之想都是忘恩负义,他们往往一副慈眉善目的长者风范,苦口婆心地劝说诉苦,心里想的全是自己可以掌控洞穴的权柄。钱钟书谈及他反对童话故事的缘由,这会让儿童太幼稚与肤浅,以为世界就是童话中的样子,其实洞穴外往墙上投影的人就是想让洞穴囚徒相信生活在童话中,并在认识上处于童年状态。启蒙的“蒙”,正是人的那种幼稚状态,难怪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说道“启蒙就是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个“不成熟状态”对洞穴囚徒来说不是自己加诸的,而是生活于洞穴中的必然。

走出洞穴的人。这是柏拉图“洞穴说”讲得最精彩的部分,洞穴中的人有一天被解除了桎梏,来到了洞穴外,而他在洞穴外的经历可以说异常艰难与痛苦,要让一个人怀疑根深蒂固的人生经历,否决记忆里所有的幻象是多么困难,他要面对遭遇真实世界而对虚幻世界的失望与畏惧,对曾经的所有认识与期望的冷峻审视,最难的是他要面对曾经生命的虚度以及相对于洞穴囚徒来说不能忍受的思想孤独。柏拉图写道他“转头环视,走动,抬头看见火光……他在做这些动作时会感觉痛苦的,并且,由于眼花缭乱,他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来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第273页),他一开始会不相信,以为现在所见的是假的,而洞穴内的影子是真实的,他看见火光眼睛会刺痛,有可能仍旧逃向洞穴去拥抱那些幻影,而不愿意去接受这些实物本身。后来,他被从火光之中拉到阳光之下,他还会感到愤怒、恼火,“他会觉得眼前金星乱蹦金蛇乱串,以致无法看见任何一个眼前被称为真实的事物”(第274页),他需要一个逐渐习惯洞穴之外生活的过程,柏拉图将它概括为先看阴影,再看见人与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到东西本身,最后通过夜晚直接看见星星与月亮,终于能够直视阳光了,也就是说他完全地适应了洞穴外的生活,这一过程多么漫长与艰难!柏拉图接着论述到这个太阳就是世界的本相了,主宰可见世界的正是这个光源,光源隐喻出来了,这是柏拉图被批评的原因。不过,走出洞穴的人尽管经历了这么多磨难,他更愿意接受他现在“生活于真实中”的事实,而绝不会再想回到洞穴了,可想而知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会中途而废,会止步不前,要么逃回去继续戴上自由的枷锁,或者止于看到火光,而不愿意更进一步找寻到太阳。这一心路历程可以参看一下卡尔.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年轻的波普尔也曾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后来他是怎么走出来的,这一过程堪比走出洞穴之人的荆棘之路。我们现实世界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因为洞穴存在,总会有人愿意走出洞穴,达到真实,对他们来说,真实就是一种确定不移的价值,就是正义本身,尽管在有些地方付出的不仅仅是眼睛刺痛的代价,而是身陷囹圄,“千夫所指”,污名化,或者意料之外的天灾人祸。

走出洞穴又回来的人。聪明的柏拉图没说这一类人,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肯定坚信既然找到了存在真实的光源,怎么还想甚至还会回到洞穴中呢?现实却无情地反驳了这一理想,不仅有人如此,而且数量不少。他们并不是在走出洞穴的途中放弃的人,而是经历了千辛万苦看到了太阳,却仍要回到洞穴的人,回到洞穴后他们也重新戴上枷锁,也跟着囚徒一起观看后壁上的影子,但是他们心里清楚这是幻象,不告诉囚徒,他知道洞穴囚徒不会相信,绝不会给自己惹麻烦。他们因为知道了太阳,比囚徒更聪明更有见识,于是做起了囚徒的意见领袖,成为囚徒的治理者。还有些重新回到洞穴的人,已经跟在洞穴外往墙上投影的人沆瀣一气,结成同盟,不仅不告诉囚徒真相,还极尽所能美化与神化墙上的影子,以让影子成为洞穴囚徒的绝对生活。他们隐藏着内心的虚伪与狡诈,不过是为了获得利益,掌握权力。柏拉图所谓的受教育与没有受过教育之间的二分低估了人性的复杂,过分地信任了光源的能力,这也是光源隐喻被批判的原因之一。在现实世界中,这类人不胜枚举,他们饱读诗书,睁眼看世界,他们留英访美,知道外面世界的真实,但说起话来一点也与真实不着边际或者用修辞批判真实,搅得世界稀里糊涂,成了比不成熟状态、幼稚状态更可怕的蒙昧,这层蒙昧用纯粹的理性启蒙是难以化解的,尚需要道德启蒙与伦理价值的约束。

柏拉图的时代远不及现时代多元复杂,作为西方哲学与政治学的起点的《理想国》,只描述了问题的源头,却没必要为世界命运多舛的历程负责。这四类人也非柏拉图论述的原意,不过是笔者发挥之。现实总是充满了吊诡与趣味,重点不在于区分这四类人,而在于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与交融,能从中看到一幅真实世界的图像。只要还有洞穴存在,这四类人也就存在,要指望洞穴在这个世界完全消失,恐怕也得诉诸于理想了。他们不过只隔着一层洞穴,正如他们相互之间并不截然不同,稍微不慎,一个人就成为了他曾经不想成为的人,并且理直气壮,其乐融融。
Tag:文化
广告位
自定内容
数据统计:
 
自定内容

汉中翼传媒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脚注信息
自定内容

汉中高端生活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 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