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志
自定内容
汉中时间
文章评论
最新点评
更多点评 发表点评
发表评论
您的评价
差(1) 一般(2) 好(3) 很好(4) 非常好(5)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看不清?更换一张
匿名发表 
 
文章正文
汉中的老街——青年作家卢勇散文集《秦巴山水间》选章
Published:2021-12-17 10:31:07    Text Size:【BIG】【MEDIUM】【SMALL
青年作家卢勇:汉中的老街

汉中的老街
——青年作家卢勇散文集《秦巴山水间》选章

【人物档案】卢勇,笔名文川河,陕西城固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汉中市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秦巴汉水间》,文字作品散见《中国绿色时报》《散文选刊》《参花》《文化艺术报》《三秦都市报》《大渡河》《文学百花苑》《衮雪》《汉中日报》《延安日报》《流派诗刊》《中华文苑》等报刊杂志。

编者按:据三秦都市报—三秦网,青年作家卢勇首部散文集《秦巴汉水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该散文集分为“故乡故土、秦巴汉水、那年那月、书香浸润、岁月凡尘、长路漫漫”6个章节,收录作者近年来陆续在《中国绿色时报》《散文选刊》《参花》《文化艺术报》《三秦都市报》《大渡河》《衮雪》《汉中日报》《延安日报》《流派诗刊》《文学百花苑》《中华文苑》等报刊杂志发表的40篇散文作品,共计15.5万字。
整部散文集透过饱含脉脉深情的质朴文字,书写了大自然的真、人性的善和生活的美,力求将平凡生活的细微之处呈现出来,将小美好从生活的缝隙中“打捞”出来,将心灵的成长历程记录下来。字里行间氲氤着一股浓浓的“烟火气”和“生活味”,诠释了作者对亲情的依恋、对情感的体悟、对世事的理解、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的憧憬!
本号征得作者同意,从其中选编二篇具有浓郁怀旧意味的散文以飨读者。

东关老街

每一条老街,都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折射,历经岁月的万千淘洗,愈发弥漫着古铜一般的历史光泽。位于汉中老城区的东关正街,便是这样一个承载汉中人记忆的温馨所在。

岁月更迭,繁华留遗韵

东关正街,汉中人大多习惯唤做“老东门”或“东门桥”。
据史料载,汉中东门街区最早为清朝嘉庆年间所建土城,同治年间在城内分设“十坊”基础上,又在城外设东西南北“四关”及塔儿巷回民居住区“五坊”。
东关正街,西起东门桥,是东大街的延伸,东至小关子,全长约2公里。曾记得自己1996年上城固师范那会,每年都要数次往返城固汉中两地参加全国高等教育大专自学考试,在新桥下班车,经东关正街步行前往中学巷。那时候,很少到汉中这个“大城市”的农村娃,感觉东关的街道真的好长,好长。
早在清代中叶,东关便是汉中最繁华的街区。依托当时便捷的汉江水运,东关逐渐发展成为集商业、手工加工和家居为主的繁华中心街区。是时,汉中东关商铺林立,货栈、旅馆、茶铺、饭馆、诊所鳞次栉比,沿街叫卖的小吃,赶集的背客、担担客,充斥着长长的街巷。
据老一辈汉中人讲,上世纪50年代,东关更是盛极一时,成为汉中乃至陕南最大、最繁华的商业区,其影响力辐射毗邻的川、鄂、甘省区。50年代后,随着公路的发展,城市中心西移,其商业地位锐减,从繁华逐渐走向衰败落寞。
故此,东关正街也成为目前汉中城区唯一现存规模最大、集中体现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每个城市都会有最久远的记忆,东关正街也是为数不多可以佐证汉中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头衔的古建老街了。
时间,在这里被定格。
闲步东关正街,光滑的青石道板,青瓦房,照壁天井,过厅回廊,斑驳土墙上依稀可辨的“国营…”“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之类的标语,以及残垣断壁中的百年老字号“公兴大”的门楣招牌,无不彰显着那个时代的印记,隐约流露出曾经的历史沧桑,残留着昔日的繁华遗韵。

风雨飘摇,古朴写沧桑

东关老街巷深路窄,最窄的不足5米,横向进深长,最深长达50余米,给人一种亲切宜人、狭长幽远的感受。
老街一般沿街为经商门店,后院为作坊或居住房,深井式窄长的后院里有可能住着五六户或十多户人家。凡二层者,下层为经营门店,上层为居室。
老街上的建筑,大多是灰黑土瓦房,木柱头、木门窗,即便有的两户共用的山墙略有一定的倾斜,但任凭风雨飘摇,相互支撑扶持,却是佁然不动。每家每户的门脸大多为深红色,衬着青瓦蓝天,煞是端庄古朴,门脸木板经过风雨的洗礼,都是斑驳不已,透着古朴韵味。
经年的风雨雪霜,给这些老房子留下了各个时期的烙痕印记,高高挺立的风火墙,雕花窗棂,镂花门楣,都爬满了层层岁月皱纹。在老街上,部分院落还残留有较为完整的进深照壁、厢房、天井、过厅、回廊以及多进院落,呈现出传统的古朴风貌。
虽然岁月摧残了东关老街上的房屋,可这些精美的民居却无法掩饰她那永恒的魅力。一些沿街店铺多次经过翻改,许多已面目全非,但其平面布局及其建筑结构基本上仍保持着原有的整体风格。
“一方庭院深幽处,半卷闲书一壶茶。”
坐拥小小四方天井,泡一壶炒青,卧倚竹躺椅,来个“葛优躺”,摇着大蒲扇,惬意地挨过一个夏日的午间,该是怎样的一种仙界逍遥呢!

温暖如昨,人间烟火味

东关历史上曾是陕南片区大宗商品、货物的最大集散地,本阜的药材、桐油、皮货,外地的瓷器、棉布、丝绸、五金杂件,林林总总,源源不断由汉江航运来往,经此周转后分销至各县及周边地区。
如今,站在颇显凄凉之态的东关正街,遥想昔日她的辉煌荣盛容貌,令人无不唏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盛衰兴替,变化真是无常啊!
虽然东关老街的沿街店铺大多破损陈旧且生意萧条,商铺也基本保持着80年代的风格,但是在老街上,却能让人分外感受到物质匮乏时期的那种“小确幸”,那份不老的记忆美好----
杂品店,老布鞋,虎头小帽,搪瓷缸,暖水瓶;
小卖部,针头线脑,手工杆秤,酸菜坛子,泡菜罐子;
纸扎花圈,缝纫店,理发店,剃头刀老师傅,补牙镶牙老手艺;
餐饮店,面皮菜豆腐,各种小时候的吃食,用鏊子烤的锅盔外脆里嫩,透着一点点咸;
酒馆,茶馆,风水测字,买卖旧货,旧版钱币,古董铜镜,手串核桃;
旧书摊,落满灰尘的VCD碟片,或许还能碰到孩童时看过的某部熟悉电影,某本带拼音的小人书、连环画霍元甲;
卖旱烟叶的老汉,眯眼咂巴着烟锅,不稀图赚钱换个油盐酱醋,只为给上了年岁的同辈人留一口嘴上的念想……
在淡淡岁月里静静流淌,透着饭菜的香甜、家的温暖、物的眷念、人的牵挂,烟火深处诠释的,是无尽斑驳的岁月。在老街上,最大的感受是生活气息浓厚,浓浓的烟火味扑面而来。这里的一墙一瓦,无不透着岁月的痕迹,路边一方方小店面,街角一个个小摊位,既是他们赖以谋生的地方,也支撑起了一个个温暖有爱的家……
老街有许多农户来卖自产的菜。顶着盈盈露珠的豆角西红柿等菜蔬框笼,驮在自行车货架上,赶在日出之前进城,往往比二道手菜贩子的新鲜,而且不反季节,原生态还便宜。我偶尔也去东关买菜,从不挑三拣四,也基本不还价,知道农民比自己还辛苦。
老街小店所售卖的日常零碎,没有超过预料价格太远的东西。不像在有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商场里,偷偷瞅瞅人家的标价,掩饰着想购买的欲望,心里流着血但故作潇洒的离去。在东关老街,这种档次差别,无非就是块儿八毛的距离,着实让人觉着生活不再鸭梨山大。 

现世安稳,平淡似流年

如今,年轻人一代代走出东关,唯有原住户中的老人和部分老租房客依然守望着,在这里过着慢节奏的生活。
白天,忙碌喧嚣、车流滚滚、人潮涌动的繁华城市,丝毫没有影响老街的生活;夜晚,一江两岸、天汉大道缤纷艳丽的霓虹彩带,也没有打扰到她的宁静。它像一位耋耄老人,静静地站在那里,默默地凝视着这座城市的冬去春来。
安详,是汉中这座老城最家常的神情。
唯有走在老街之上,才更能真真切切地瞥见现世的安稳,生活的平淡,日子的美好。
晨曦初露,凉风徐徐,老街上人影淡淡,买个菜蔬,购个吃食,步履轻轻,走走停停;日上三竿,老人躺在门口藤椅上,身边伴着老黄狗或是老狸猫,懒洋洋地晒太阳;爱凑热闹的,三五老哥们围坐茶馆打发时光,一壶老茶,二两小烧,神谝南北天下事,眼观西东攘攘人,吹牛者唾沫横飞语言抑扬手舞足蹈,好奇者洗耳恭听神态如痴如醉;老姐妹们则多在一起坐着闲聊,手头忙着缝缝补补,亦或毛衣编织十字绣,东边家常,西家里短,日光为伴,月光为侣,生活安宁平和,膝边儿孙满堂,他们很知足。
东塔犹在,西影无处寻
据《汉中府志》载,东关净明寺建于明代洪武八年(1360年),有一“群贤毕至”的砖雕照壁至今尚存,现遗存有净明寺塔,也称东塔。是一座十一级,高五丈余,方形、实心的砖塔,也是汉中城区最早的古建筑了。
“东塔西影”,曾是古代“汉中八景”之一绝。
汉中城内古东湖,相传为刘邦驻军汉中时的饮马处,又名饮马池。东塔与东湖之间,相距约五百米。
“东塔西影”,即指东塔塔影投入东湖水面的景象。 
据老辈人言说,每逢晴天一碧的白昼,或值皓月当空的夜晚,东塔塔影倒映于碧波荡漾的东湖湖水之中,和周围的古树垂杨,城垛台阁以及它们映入湖中的倒影互相辉映,景色奇特,风光瑰丽。《南郑县志》就载有清初诗人歌咏“东湖塔影”的诗篇,生动描绘了这一绝色景象:
汉阳萧寺塔,飞影入东湖。波皱佛龛动,浪明宝顶孤。
镜花真变幻,水月有虚无。悠悠奇景在,千载话浮图。 
据说,清代初年汉中城关人烟稀少,房屋低矮,东湖周围附近尤为空旷荒凉,塔湖之间尚无高大建筑,“东塔西影”故为人们所见。后来城区增修房屋,塔影为建筑物所遮,因而这一景观也逐渐成为人们口口传说中的历史陈迹了。 
这座千年佛塔,见证了汉中的兴衰变迁,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天汉热土上,得以历经战火幸存安然,实乃汉中之福也。

一世老街,情又归何处

东关老街原有建筑,材料主要为砖、瓦、土坯、木材,强度低、耐久性差、年代久远,多数木构件如梁、柱、楼板腐蚀严重,屋面渗漏又导致砖、土质墙体受浸蚀,大多建筑出现局部坍塌,岌岌可危。
加之,老街由于建筑密度过大,多数深宅大院为多户集中取水,无排水设施,雨污水仅靠院落中窑井渗水,暴雨季节水患时生。电力线路布设混乱,蛛网错综陈旧老化,近年也曾发生多起火灾事故。
阴暗潮湿,断垣残壁,杂草丛生,乱不堪言,是如今东关老街的真实写照。看着那些摇摇欲坠的老街危房,不免会阵阵心酸。
在新时代的滚滚浪潮中,城市珍藏留存的传统历史街区,如何穿好新时代的外衣,以新的面貌吸引世人眼球,如何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铿锵步伐,这也是城市主政者值得慎思而笃行的问题。所幸,政府方面已出台相应的历史街区专项保护规划,并着手付诸实施。
社会的进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东关老街的历史变迁,也映衬着社会的进步。现今的我们,或可有幸将老街这些最后的时光,用镜头定格下来,让我们的后辈们看见。
升级改造,是现实所迫;保护发展,是时代大势。东关老街,古老汉中的缩影,像盘根错节的掌纹,想留也断然是留不住的。老街和老街坊们都在一天天慢慢变老,也不知道东关会老树发新芽,还是会涅槃重生?
斗换星移,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人是物非。
老街,是见证时代发展的“博物馆”,是记录社会发展的“活化石”。一代一代汉中人关于东关老街的故事,在这里发生,也在这里结束。这片老街里,承载了太多太多汉中人的美好回忆。
新城崛起,老街消逝。不久的将来,这条街区也被钢筋水泥包裹着的高楼大厦所取代时,很多世代居住在这片老街区人的感情,又将何去何从?相信这种浓郁而强烈的情感,也早已深深融入他们的血液和筋骨,历经岁月的沉淀而越发的深沉……


留坝老街

如今,久居繁华喧嚣都市的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日子不该总置身钢筋混凝土,还应有一份归园田居的“小美好”;不再习惯总被“圈”起来“困”于斗室生活,心心念念追求一种开门见山、返璞归真的快意畅达。
回归自然,享受田园,拥有一片绿荫、一汪清澈、一畦菜田,与山水为邻,和花鸟为伴,或许正是一部分都市人梦寐以求的自然梦、人生的真正富足。
来到隐秘秦岭深处的留坝,或漫步于古韵古色的街道,或游走在袅袅炊烟的乡村,或寄情于婀娜多姿的山水……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她,几乎可以满足我们内心,对于山居田园生活的所有憧憬。
而坐落在县城一隅的留坝老街,更是以清净、古朴闻名。来到留坝,不妨去老街走一走看一看。闲步老街,静静感受她的古朴沧桑、清幽静谧、时尚新潮、秦岭味道,会让你的身体和灵魂在安逸放松、徜徉休憩之间,寻觅那向往的诗与远方……

在留坝老街,感受她的古朴沧桑

留坝老街,确实够“老”。
史料记载,留坝老街始建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对比县城近年新建的宽敞街道和现代化的城市配套设施,这里可真算得上是十足的古香古色的“老街”了。
从写着“老街”二字的高大门楼下徐步而入,两侧均为二层楼面铺。一条不宽的青石板路,是老街的唯一主路,随着台阶循着地势蜿蜒伸展开去。
明清式样的建筑依山而建。
老房子多为木结构,无声地向人们袒露着自己的老态。一楼的商铺依稀能看出当年的繁华,而楼上住户的锅碗瓢盆、晾衣洗涮,又给老街增添了些许市井味儿和烟火气息。
现在老街的建筑,依照旧式房屋的形状和样式,由政府组织统一进行了翻新与改造,布满青苔的屋檐、精美镂花的窗棂,都显露出历史的年代感,高低错落,雍容端庄。
走进老街,仿佛进入了百年前的生活。
一栋栋土屋木楼,一扇扇雕花木门,青瓦白墙古朴典雅,门头牌匾书香扑面……信步间,能发现民国时期老街设置的诊所、学校、邮局、官舍,至今遗址尚存。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老街空气里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浸透着古老岁月、风雨沧桑的气息,吸引着游人去体验过往的风土人情与生活韵味。 
老街不长,一盏茶的工夫已过半街。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前的留坝老街极尽繁华。是时,老街作坊林立、店铺栉比。南来北往的官员才子、商贾行人,或于酒坊品地道山珍、行令猜拳,或从街头策马扬鞭、绝尘而去……
时光辗转,似水流年。
曾经,我们把繁华都市中最苍凉最破败最落魄的地方,称之为“老街”。而现在,我们则视老街为内心深处的一种隐隐牵绊。或许,正是老街上依稀残存的某些东西,能够唤起我们对过往岁月的探寻追索、对流逝时光的感慨迷恋,从而安抚我们那颗拥挤蹒跚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无处安放的浮躁的心。

在留坝老街,感受她的清幽静谧

白天的留坝老街,透着一份赏心悦目的优雅和韵味。
无水不成景。顺着街边流淌的淙淙溪流,水花翻腾,明亮澄澈,让老街顷刻间凸显灵动与活力。
沿街摆设的农具、各种小景观和墙壁上题写的民谣,浓郁的秦巴风情扑面而来。窗台下的青瓦、石磨、石碾、风车,彰显着古朴和宁静,袒露着淳朴和老态。
“走读秦岭山居”,是一家保留了原留坝县老供销联社时代原本风貌的特色民宿。
据说,在设计之初,便本着不拆除原建筑一砖一瓦的原则,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建换新,从老器物、原构件,甚至连同院子里五十余年的核桃树,都没有轻易触碰。
在别具一格的大堂里,摆满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物件,木桌、木凳、木茶盘,古旧、粗糙、拙朴,如此景致,犹如古人踏青未归,而游客们则有“寻隐者不遇”之感了。店内售卖的诸多文创产品颇为吸人眼球,引的年轻人驻足赏玩,如手绘地图、纸胶带、明信片,以及老粗布系列团扇、背包、书衣等。
在院子里静静地走上一圈,会发现,每一个转角乃至每一块砖瓦,都有其独特的韵味,蕴藏着主人家的“小心思”。一盆盆经过精心修剪的绿植,盛放它们的容器则是儿时农家最常见,而如今却踪影难觅的石臼、猪槽。
停留在古旧的气息里,也就起了琢磨它的兴致。拭去老物件上的浮尘,打量它的前世今生,禁不住好奇:
它来自何处?走了多远的路?它又经历过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来自乡野的每一件好物,都一定拥有着造物主对它的别样情愫。我想,特别是对那些经历过布票粮票、风匣粽箱、簸箕顶针、旱烟袋子、轱辘碾子、黑白电视机等的年岁的人,相信看到这些,定会在清幽静谧中勾起对陈年往事,或甜蜜或苦涩或心酸或伤感的暖暖回忆----
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作为山区小县,留坝县城的居住人口并不多,基本晚上9点以后街道就渐渐安静下来。
夜幕之下,光影交错的留坝老街,开始褪去白日的喧嚣,变得宁静而别有一番韵味。
这几年,对国内部分古镇老街有所造访,景致不同,风格不一,风情各异。但深感,留坝老街,虽没有丽江古城的躁动,没有凤凰古镇的喧哗,没有无锡老街的迷离,但它的宁静清幽却是独一无二的。
在古朴、清幽的留坝老街游走,工作忙碌生活重压下的心灵得以愉悦安闲,疲惫的身心沉重的皮囊得以放空放松。孩子们都能随意感受得到,许久未曾有过的追逐夏虫的撒欢、携篮拾麦的开心。
漫步老街,夜色静谧,树影婆娑,“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开襟旷远,气象万千,岂不快哉?
漫步老街,有时甚至会产生一种恍若隔世的幻觉,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久远的时代。
----飘飘欲仙,回味绵绵,岂不乐哉?
漫步老街,让你不禁放松身心游走无极,与古人来一场无言的对话。
----笑看风云,畅谈古今,岂不美哉?
漫步老街,让人不禁心血来潮突发奇想,待退休赋闲马放南山,在老街置一闲院,守一方菜园,“一方庭院深幽处,半卷闲书一壶茶”,过布衣蔬食、四时有序的恬淡小日子。
----浮华落尽,平淡归真,岂不妙哉?

在留坝老街,感受她的时尚新潮

留坝老街,同中国几乎所有的古镇老街一样,沿街高高地挑着一串又一串火红的大灯笼。
华灯初上,一盏盏写有“留坝老街”字样的红灯笼被点亮起来,缥缈烟云之间,给人一种不太真实的梦幻感。夜幕降临,笼罩在灯光下的整条街道一派祥和温馨。
老街虽“老”,却涌动“新潮”。
“留坝书房”,可谓是老街的“网红打卡地”,她也是能够体现留坝老街新潮元素和鲜明特色的代表之作了。
书屋分前后两院,临街的房间,依次摆满各类书籍。后院则是客栈,属于特色民宿。采用手工造纸装饰的墙壁,与室内的枯树和原本的木头房梁相得益彰,淡淡的书味墨香,弥漫荡漾在清新无比的空气里。
夜渐深,售卖当地特色美食和特产的店铺大多已经关门闭户,但“留坝书房”的灯却还裹在浓浓的夜色中,泛着桔红色朦朦胧胧的光。
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唐朝诗人杜光庭《读书台》的诗句:
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
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
如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每天充斥着各类“快餐文化”,时间被严重碎片化,思考也严重浅层化和表象化。不少人一年当中,估计也难得真正静下心来看几本书、品几篇文章。
在“留坝书房”,抽出三五十分钟,手捧一本心爱的书,伴着一盏清茶或是一杯咖啡,静静地读上一篇散文或者一首诗歌,听美妙的风儿在耳边呢喃,在大自然的合奏中让人心生惬意,躁动的心在书中渐渐沉淀,静穆时光,心归安宁。
最是书香能致远。
我想,书香洋溢的城市必然是美丽动人的城市,因为城市的美丽动人不仅仅是她的建筑外表、景观风貌,更在于她的文化品位和内在气质。
而“留坝书房”,正是这座“书香小城”的精彩注脚。

在留坝老街,感受她的秦岭味道

美食,是对“吃货”最浪漫的“告白”。
来到留坝老街,“秦岭味道”自当不可辜负。
留坝老街上的店面多以餐饮为主,都是陕南及陕西特色的小吃。香辣面皮,搭配清淡菜豆腐,木桶饭、纸包鱼、石头鱼、蒸土豆、洋芋糍粑、山药焖鸡、野菜水饺、竹笋烧腊肉、酸辣橡子粉、老味野鱼汤、清炖腊猪蹄……寻找秦岭山间土生土长的时令食材,把季节里最动人的味道留在嘴里,怎不令人垂涎欲滴。
对“吃货”而言,在留坝老街,相信你的脚步绝对跟不上肚子咕咕叫的速度。
在山地里肆意玩耍,喝山泉水、整日土中刨虫、啄食野菜野草长大的农家土鸡,肉质紧实、鲜嫩、酥烂,不仅口感好,并且营养价值非常高,备受食客喜爱。
留坝天麻炖土鸡,地道美味佳肴,实乃养生佳品也。清冽山泉,小火慢炖,及至出锅,浅尝一口,是那种静谧且不张扬的清甜,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土鸡的原汁原味,又增加了汤的鲜香与醇美。待咽下,回味悠长,味蕾当中隐隐还带着一股淡淡的中草药的香。
在留坝老街还有一道地方特色美食,叫做“神仙粉”的。
“神仙粉”,在附近的凤县又被称作“观音粉”,是用秦岭大山中的一种野树叶子为原料制作的。说起它的来历,还颇有些神奇。
传说很久以前,人间发生饥荒,难民无数,饿殍遍野,观音菩萨看到这种惨状后,悲悯之心大起,便用杨柳枝点洒甘露。甘露所到之处,瞬间便长出了簇簇绿树。观音随后又化作村妇,教人们采摘绿树树叶,做成类似魔芋又隐隐有些透明的块状食物让人们充饥,“神仙粉”因此得名。
炎炎夏日,一碗“神仙粉”浇上盐、醋、蒜汁、辣椒水配制的料水,三口五口呼噜入肚,清凉直抵心扉,清澈爽口,痛快淋漓,真有种神仙般的享受。
据当地百姓介绍说,“神仙粉”具有清热降暑之功效,常吃它还能防癌治癌,若配上当地的绿辣椒夹锅盔,那真是活似赛神仙哩!
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神仙粉”是好多穷苦人家的充饥救命口粮,曾帮助很多山区困难家庭渡过了难关。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纯天然绿色食品,“神仙粉”又成了都市人餐桌上趋之若鹜的佳肴美味,真是引人唏嘘感慨不已!
近年来,每年6月份留坝县都会在老街举行“紫柏山宴老街美食文化”活动。徜徉百年古韵老街,品尝飘香特色美食。这也是当地热闹非凡的一大盛事。
曾有幸受邀参加过一届老街美食活动,当时的热闹场面至今仍记忆犹新:
闻香而至的居民游客摩肩接踵,穿梭于古老的小街。正所谓,歌声、笑声、声声入耳,蒸煎炸煮、风味吃食、食食入腑,独具留坝特色的各类小吃,让游客惊奇于留坝美食的别样精致,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了留坝人民的纯真朴素、热情好客……
耳畔,风儿款款送来好听熟悉的旋律,赵雷在民谣《成都》中深情唱到: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秦岭深处的留坝老街,风中都是怀旧的味道----
难道,就不想来留坝的老街走一走?
广告位
自定内容
数据统计:
 
自定内容

汉中翼传媒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脚注信息
自定内容

汉中高端生活网         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8002583号-1 电话:0916-2858738 传真:0916- 8106668 

 客服QQ1:2733041880 客服QQ2:225602527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